贵州清镇,一老伯一口气买了3000斤煤炭,谁料,复称时却发现竟然少给了2400斤

商业姑娘呀 2024-12-22 15:57:07

贵州清镇,一老伯一口气买了3000斤煤炭,谁料,复称时却发现竟然少给了2400斤,老伯当即到市监局投诉,然而,工作人员却说管不了。 “这件事我们管不了,商贩的户籍所在地在息烽县,您得去那边投诉。” 听到这话,王老伯愣了一下,问能否帮忙协调处理,但工作人员却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 王老伯感到无奈,他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更别说跨县维权了。 68岁的王老伯住在贵州清镇市的新店村,一辈子务农,虽然不富裕,却也自给自足。 最近进入冬天,气温骤降,村里没有暖气,煤炭是取暖的主要来源,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着储备过冬的煤炭,王老伯早早就开始筹划买煤的事。 12月初的一天,天刚亮,王老伯像往常一样在院子里干活,突然听到卖煤的吆喝声。 王老伯赶过去看,货车上装满了煤块,商贩笑容满面地向村民保证自家的煤质量好、价格低。 听完商贩的介绍,王老伯觉得价格确实合适,便决定一次性购买3000斤,他带着商贩回到院子里,开始卸煤。 商贩和帮手三两下就将煤炭卸了下来,堆在了王老伯的院子角落,王老伯对数字没有太敏感,只是看着那堆煤,觉得比自己去年买的3000斤少了一些。 但商贩态度很热情,一边跟他寒暄,一边很快收了钱,随后驾车离开了村子。 卸完煤后,邻居们也来看热闹,有人帮忙打量着那堆煤炭的数量,越看,越觉得不对劲。 邻居建议王老伯找个秤称一下,看看是不是短斤少两,王老伯赶紧听从建议,借来了一台秤,将煤炭装起来称了一遍。 称完后,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原本应该是3000斤的煤炭,实际只有600斤,整整少了2400斤!这不仅是短斤缺两,简直就是欺诈行为。 村里的人也替王老伯感到愤愤不平,让他赶紧找村干部反映情况,王老伯立刻找到村里领导,准备追讨自己的损失。 村干部了解后,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警方很快赶到现场,听取了王老伯的叙述,记录下了商贩的车牌号和交易经过。 警方表示,这类短斤缺两的纠纷更适合市场监管部门处理,并建议王老伯前往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 虽然有些复杂,但为了讨回公道,王老伯独自一人带着相关材料来到清镇市市监局,希望能够得到解决。 然而,在市监局的办事大厅里,工作人员查看了王老伯的投诉后,却给出了意外的回复。 没有办法,他只能拨通了远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王先生的电话,王先生在电话中得知父亲的遭遇后,心情复杂。 他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忙赶回家,陪同父亲一起去息烽县市场监管局投诉。为了防止事情再被推诿,王先生还联系了当地的记者,记录整个维权过程。 到达息烽县市监局后,工作人员耐心听取了王老伯的投诉,表示会帮助协调处理。 然而,由于事发地在清镇市,他们无权跨县执法,只能将案件重新移交给清镇市市监局处理。 尽管如此,息烽县市监局承诺,会为王老伯提供支持,确保问题最终能够得到解决。 在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下,事件迅速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清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展开进一步调查。 三名商贩的身份很快被确认,相关部门调取了商贩的交易记录和当日的行车路线,核实了他们涉嫌短斤缺两的事实。 迫于舆论和执法压力,三名商贩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并主动表示愿意赔偿王老伯的损失。 赔偿协议很快达成,商贩退还王老伯支付的全部煤款,同时放弃已经送到王老伯家的600斤煤,将其免费赠予老人。 面对这样的结果,王老伯勉强接受,然而,王老伯的儿子王先生并不满足于此。他认为,不仅商贩应受到惩罚,最初推诿责任的工作人员也应为此事负责。 随着事件的进一步发酵,清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始对内部进行整顿,经调查,当时张店分局工作人员确实存在失职行为,最终几名相关人员被问责并免职。 同时,清镇市市场监管局宣布将对全市范围内的流动和固定煤炭经营者展开全面排查,重点打击短斤缺两和欺诈行为,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这场维权事件最终以商贩的赔偿和市场监管部门的整改告一段落。王老伯虽然在过程中经历了诸多波折,但他和儿子通过坚持,终于让自己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他们的坚持让更多人认识到,面对不公时,维护权益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社会的力量最终让公道得以彰显,也让这一事件成为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0 阅读:40
商业姑娘呀

商业姑娘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