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帝赵构能巩固对南中国的统治, 文靠秦桧, 武靠杨沂中。 岳飞成为赵构的政治对手, 已是亮了明牌。 秦桧内为赵构除掉赵鼎, 盯死张浚, 抑制赵瑗过早形成势力, 外助赵构“削藩”, 收兵权,对金议和, 承担骂名。 但赵构没有秦桧, 还可以再找刘桧、张桧,投机政治的文官, 有的是。 而杨沂中这样的武人只有一个, 他对赵宋再造的贡献无可取代。 宋代为什么对外“积弱不振”? 原因就一个:枪杆子不听话。 这是中唐留给后世长达二百年的痼疾, 历五代而未癒。赵匡胤兄弟都是这一痼疾的得益者, 同时又都是受害人, 都想向往当唐太宗,把事功重点放在攘外, 只拿一部分精力用于安内, 结果安内失败, 枪杆子不听话, 让赵匡胤兄弟一死一残。 所以, 宋朝不得不困在枪杆子不听话这一痼疾上, 祖、宗治疗失败后, 只能采取保守疗法,安内而放弃攘外。 而枪杆子不听话, 重中之重表现在中央禁军的积习上, 那就是换旧主, 立新主。 杨沂中, 是赵宋建国以来第一个“异类”, 在最有条件凌换主人的时代, 忠心耿耿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帮赵构重建禁军, 他也看不惯赵构对外缩卵, 屈膝事仇, 但他守臣子之份,不生非份之想。赵构让他出朝, 去盯着张俊,去打击金军, 让他打到哪, 他就打到哪, 就像风筝想放就放, 想收就收, 如臂使指。 没有杨沂中, 就不可能有南宋复兴的、听话的中央军, 也就不可能有南宋。 赵构心底里并不很感激秦桧, 但真心实意的感激杨沂中。 没有杨沂中, 张俊、韩世忠甚至岳飞还是不是历史上那个样子, 真的不好说。 这是绍兴十年岳飞北伐的背景。 这次连战连捷的北伐, 最终是岳飞自己放弃了。 岳飞北伐前, 与赵构的博弈已走进了死胡同(后详),唯一的破局办法, 就是打掉金军主力,收复中原, 扩大战事进而保住自己。 但金国会给岳飞这个机会吗? 金人, 同样清楚岳飞在赵宋的处境。 赵构起初生怕岳飞会暴走, 金人背盟重夺河南之际, 赵构一边让岳飞救援顺昌的中央军,一边划下红线: 岳韩张三大将,空间上只能走到淮阳军、宿州、亳州、陈州、蔡州一线, 时间上只能打到六月底, 不许过线。 为什么只能打到六月底呢? 因为七月入秋,胡人秋高马肥之季, 以步兵与之争锋于河南大平原, 实属大忌。 但岳飞孤注一掷, 不仅如此, 出兵前又一次公开挑战赵构, 请立赵瑗为太子。 岳飞断了自己后路。 但是, 战事并不理想, 所谓郾城、颍昌“大捷”,实际上捷得有限, 当然, 不是因为岳军不行,而是金军已经在一再的失败中, 有了自知之明, 特别是不久前的顺昌大战, 宗弼以十万主力, 铁浮图, 拐子马这些看家本领能上尽上, 居然败给了区区不到二万宋军。 连个刘錡的孤军都拿不下, 还想跟岳飞主力决战? 金军能横行两宋, 并不在于它们只会猪突猛进, 只会强悍坚韧, 靠着硬桥硬马的本领打败汉人。 更在于金军越来越有自知之明, 面对强手, 懂得放下身段, 像蛇一样软滑, 该怂怂, 该退退, 我承认你是高手, 我承认我们金军比不上你岳军, 但我就是不给你一战定乾坤的机会。 郾、颍大捷的背景, 是金国在战略上实行后退战术-以空间换时间。 在不断退却中, 拉长岳军补给线, 分散岳飞的兵力, 让岳军不得不将兵力不断分散到金军放弃的大量城池中, 使岳飞的机动兵力越来越少, 而时间, 正在离七月越来越近。 终于, 熬到七月入秋! 宗弼一次次弃城失地,对金国的士气是个沉重打击, 燕山以南, 汉人起义风起云涌, 金国号令已不再管用。宗弼再不有所动作, 无法向各方交待。 终于, 宗弼瞅住岳军的空子, 试探着以一万到数万兵力, 集中打了岳军两支分队: 王贵部, 和张宪部的前锋。 结果试探失败, 确实打不过, 金军速退, 不给岳军歼灭有生力量的机会。宗弼沉住气,顶住两河山东义军风起云涌、金军内部, 汉人甚至个别女真将领开始离心离德, 试探投降的压力, 继续冒险后退, 既然退得还不够,大不了放弃汴京, 退入河北-只要决战时机不成熟, 哪怕身后燎原大火, 他也继续退。 当他还没撤出汴京时, 岳飞先退了。 此时已到七月中旬, 当岳飞看到金人不惜退到河北的决心后, 自己放弃了,首先是孤军深入。赵构按住中央军刘錡不进, 另外两大将韩世忠、张俊稍进即退, 他们只想保住兵权, 但并不打算与赵构翻脸。这样, 只有岳飞一支在深入平原, 而且是秋季。没有另外几支宋军从空间上挤压金军, 则决战时机的选择权就落到金人手里。而失去侧翼掩护, 岳军粮道受到了金军骑兵的骚扰, 越来越危险; 且占地越广, 机动兵力就越少, 金军集中主力以逸待劳的决战时机就越来越成熟。 但岳飞依然不甘心, 他的“退兵”更像是拖刀计: 主力在撤, 但洛阳、陈州、许州的岳军依然没撤, 一旦金军敢放胆穷追, 岳飞随时可以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