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多创作者会陷入一种误区:想到什么写点什么。 这没什么不好,但从产品经理、生意

王智远吖 2024-12-24 11:59:49

诸多创作者会陷入一种误区:想到什么写点什么。 这没什么不好,但从产品经理、生意视角看有些不同。想到什么写什么,本质是一种低层次循环,它无法建立复利,类似于小鸡啄米一样。 虽然能得到一些即时满足和成果,但却缺乏系统性和深度,难以形成持续的价值增长,而且还浪费精力。 索性举个例子:今天写篇关于AI的思考,明天写篇品牌的思考,单个看,它都属于一个小任务,但这些小任务结束,就结束了。 我做「AI知识库」和磨稿手册后发现,知识复利在于:互联网产品之间具有深层次的相似性,如果专注于创作、那就会忽略内容作为「产品」的整体性。 也就是说: 一个内容它能为一篇文章服务,也能为某个项目服务;如果没有将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关联,它们就会变得孤立,无法堆积成塔,从而失去更大的价值。 所以,把不同知识点、小主题以需求、问题串联起来时,不仅能提升创作的深度、广度,还能在未来的项目中反复利用这些积累的本地知识,实现更高效的创作和复利。 再举个例子: 查理·芒格100个思维模型并不陌生,如果现在问你,100个模型,在一开始写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现成资料,还是,一步一步累积,后来形成的呢? 想必答案一定是后者。不然,身临其境一下,活了半辈子,让你坐在电脑前,想100个思维方式出版,你肯定想不出来,对不对? 查理·芒格年轻时,就知道要把经验储备下来,这也是我说的:想法是低层次循环,当它堆积成塔时才有更大爆发价值。 丘吉尔在盟军阿拉曼战役庆功宴上说过一段话:这不是结局,甚至不是结局的开端,也许只是序幕的结尾。我认为用来形容内容创作再合适不过了。 二战中有三个重要转折点:欧洲战场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以及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 从阿拉曼战役结束的1942年11月到战争最终胜利的1945年9月,这中间几乎用了三年。而从德国闪击波兰的1939年9月到阿拉曼结束,也用了三年。 可以说,阿拉曼战役是盟军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反攻的关键节点,但它绝不是战争的终点;同样,一次内容传播的结束,只是这一阶段工作的落幕,更是下一轮创作的起点。 所以,给我三点启发: 一,理解内容不仅是一次性输出,而是一个可发展的产品;二,有了产品要不断优化、不断进步,让它能商业化,这是一种经营力;三,有了经营,围绕它进行更大传播的构建。 这样,就有了加持影响力,形成更大反馈回路增强。

0 阅读:0
王智远吖

王智远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