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纪这么大,要这么多钱干嘛?”2020年,78岁的王泽霖教授,去买方便面,嫌8块太贵,被售货店老板嫌弃,说:买不起就别买呀。结果他转身就捐出8208万,震惊世人……
2020年的一天,已经78岁的王泽霖,像往常一样完成了一天的课业研究,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他路过了一个便利店。为了填饱肚子,他颤颤巍巍的走了进去,在货柜上仔细浏览了起来。
突然,他的目光定格在一包价值8块钱的方便面上。要知道,这包方便面平常顶多也就4块钱,可现如今却直接翻了一倍,这不是明摆着坑人吗?
想到这里,王泽霖礼貌问到:“怎么这么贵?之前不都4块钱吗?”
谁知,工作人员居然很不客气的回答道:“买不起你就别买呀,瞧你这穷酸样,真丢人!”
听到这句话,王泽霖什么也没说,就转身离开了。
本以为故事到此结束,可没想到,第二天,王泽霖将自己的毕生所得——8208万元,全部捐献出去!
消息一出,举国震惊,大家在夸赞王泽霖大义的同时,内心也不免产生些许疑问,他究竟是何许人也?怎么能拿出这么多钱来?
这一切还得从1941年讲起。那年1月,王泽霖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传统知识家庭。受父母的影响,他年幼时就成绩优异,常年名列班级前茅。1963年,22岁的他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业。
1982年,博士生毕业的王泽霖被调入河南农业大学任教。到校后不久,当地就爆发了大范围的禽流感,一只传一窝,渐渐地,成千上万的家禽被感染致死。在那个艰难的时期,国外疫苗技术垄断,价格昂贵,大多数养殖户无力承担,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
看着农民们辛苦一年的成就就这样被糟蹋,王泽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迫切的想要研发出一种国产禽流感疫苗,用来解决养殖户的困境。
就这样,那年秋天,他拿着仅有的200块钱,创办了禽病研究所,带领技术团队,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科研攻关。那段时间,实验室里常常灯火通明,他们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坚持,终于研制出了国内首支鸡瘟疫苗。
可以说,这支疫苗的问世,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让养殖户看到了希望。但王泽霖并没有止步于此!
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带领团队建立了浓缩灭活联苗研发平台,积极从事新生物制品的研制和开发,其中多支疫苗都通过了中国兽药审评委员会复审,获得了3项发明专利和12个新兽药证书。
王泽霖的创新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更体现在他的研究模式中。
他敏锐地意识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一个普遍问题。为此,他大胆尝试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主动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资金和实际需求,王泽霖团队负责技术研发。
从表面上,这个模式可以说是互利互赢,但殊不知,在当时的学术界,这个做法颇具争议,有人甚至断言,这会影响学术纯粹性。
但不管外界的舆论走向如何,王泽霖坚持自己的理念。毕竟在他看来,只有将科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发挥科技的力量。
果不其然,经过多年努力,王泽霖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们开发的新型疫苗不仅效果更好,而且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据统计,他们的技术每年为养殖业增值超过100亿元。这一突出贡献,也使王泽霖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殊荣。
然而,在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同时,王泽霖的生活却异常简朴。他一直住在没有电梯的旧楼里,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二八大杠”采买生活用品。即便每月有9000元的退休金,他也依旧不会因此过度消费,反而只吃粗茶淡饭。
不仅如此,他的穿着也十分朴素,衣柜里只有6身打着很多补丁的衣服,即便袖口都磨烂了,也舍不得换新的。
不过,王泽霖对待慈善事业从来不会吝啬。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面对灾区惨绝人寰的困境,王泽霖没有丝毫犹豫,就将家里全部的10万元存款尽数捐献出来。到了2020年,王泽霖更是将毕生积蓄8208万元全部捐出,用于建设高水平实验设施。
这笔巨额捐赠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然而,面对外界的惊讶,王泽霖的子女表示完全理解和支持父亲的决定。他的大儿子说:"父亲一生都在为科研事业奋斗,这笔钱捐出去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我们都很支持。"
王泽霖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他被誉为新时代的科技英雄,成为无私奉献的典范。许多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学习他的家国情怀。
飘雪的季节
看看那个郑爽还有范冰冰偷税漏税,娱乐圈就是毒瘤,腐败堕落,拜金精致利己主义
用户17xxx79
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可惜他老了,很多那一代知识分子思想境界无比高尚,他们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践者。
以后
我大学的老师,老两口非常节俭,对学校确实有家一样感情,能力强,一个儿子,钱基本捐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