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女护士被美军的炮弹炸瞎了双眼,当场晕厥。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在自己身边叽里呱啦地对话,那一刻,她紧张到极致。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蔓延至鸭绿江边,山河破碎,国运飘摇。这年头,没几个人能吃饱穿暖,但有些事,比填饱肚子更重要。保家卫国,这四个字分量十足,深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许多有志青年,离开家乡,越过鸭绿江,投身于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在这群人中,有两位年纪轻轻的少女,她们的名字是杨玉华和张道华。
杨玉华,16岁,四川内江人。1951年4月,作为志愿军第三兵团60军180师卫生队的一名护士,她踏上了朝鲜的土地。今年三月,同样十六岁的女孩张道华也投身志愿,被派往60军180师的野战医院,成了那里的战地护士。
她来自哪里,具体信息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和杨玉华一样,怀揣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这两个女孩,本该在田间地头劳作,或是坐在教室里读书,却选择穿上军装,走上战场。
是什么魔力让她们心甘情愿做出这样的决定?或许是深沉的爱国情怀,或许是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或许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理想主义的感召。
1951年春,第五次战役打响。180师负责保护主力部队撤退,结果却被联合国军四面八方包围住了。战斗异常惨烈,弹药耗尽,粮食断绝,7000多人陷入绝境,最终被俘。
杨玉华在队伍突围时,把食物让给受伤的战友,自己只靠摘野菜果腹。结果不幸中了毒,病得厉害。部队撤退时,不幸遭遇敌军炮火,她和伤员们赶紧躲进了一个荒废的铁路隧道。敌方火箭弹打进了隧道,隧道外面的伤员全都没了,杨玉华因为躲在隧道深处,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第二天,她被美军发现并俘虏。张道华也面临着生死考验。她是一名战地护士,现在正照顾着7名伤员,他们分别是昏迷不醒的重伤者、没了手臂的伤者、腿部受伤的伤者,还有四个头部受伤的伤者。
面对重担,张道华没有选择逃避。她把伤员背在身上,勇敢地闯过枪林弹雨,突破敌军的封锁。她为了救伤员,直接用自己的身体去挡住了子弹。
冲破了四道障碍,她看到有个伤员落单了,便转身去帮忙找。就在她背起伤员准备再次出发时,不幸遭遇敌军袭击。炮弹在她附近爆炸,她直接晕过去了。等她醒过来,发现看不见了。
杨玉华被抓时,发型短,打扮成男生模样,美军没看出她是女生,于是把她和男俘虏们关押在同一处。两个月后,她的身份被识破,被转移到南朝鲜军集中营,与朝鲜人民军女战俘关押在一起。
在战俘营,她尽管遭受美军严刑逼供,精神上也备受摧残,但她依然咬紧牙关,没有泄露半点秘密。她目睹了朝鲜女战俘遭受的非人虐待,有的不堪折磨选择自杀,有的则以绝食抗议。
杨玉华也加入了绝食的队伍,并因此遭到毒打。一次,美军向女战俘投掷催泪弹,杨玉华奋力将催泪弹扔出去,双手被严重烧伤。失去光明的张道华,并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她在昏迷中睁眼,听到了美国大兵在聊天。
她悄无声息地平躺在泥泞里,一动不动。美军离开后,她凭着直觉,向着我军所在的北方爬行。一路上,她遭遇了美军的两次搜查,都凭借机智和顽强的求生欲望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最终,她被前来搜救的战友发现,回到了部队。
1953年7月,停战协议签署,开始交换战俘。8月8日,杨玉华坐上了返回国内的列车。回国后,她被杜平将军亲自接待,同时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采访时,她拿出自己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要求和国旗一起拍照。
这张照片,是她坚韧爱国的标志。复员后,她回到家乡,在四川内江的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她走过两段婚姻,生活挺坎坷的,但她对生活一直挺热爱的。张道华退伍后因伤没向单位提过啥要求。她靠着自学盲人按摩技术,最终在一家残疾人工厂担任了负责人。她靠自己的努力,活出了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