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哪段对话最让你记忆深刻? 锦衣卫朱七和淳安灾民老丈的对话: “老丈, 放粥了你老还不去领?”锦衣卫那头挨着老丈蹲了下去。 那老丈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慢慢睁开了眼,却不望他, 目光中满是警觉:“你是谁? 你不是本地人?” 锦衣卫那头一诧, 仔细端详着那老丈, 这才发现老人是个睁眼瞎, 连忙赔着笑说道:“我是做丝绸的客商, 从北边来, 听说贵地遭了灾, 生丝便宜, 想来买些。” 那老丈听他这一番介绍反而更加警觉, 大声说道:“我不管你说从哪里来, 你要是倭寇趁早赶快走了, 这里可到处是官兵。” 锦衣卫那头:“你老误会了。我不是倭寇。要是倭寇, 这里离海那么远, 又到处有兵, 我跑来找死吗?” 那老丈兀自不肯全信, 翻着两眼, 一副要叫人的样子。 锦衣卫那头接着说道:“要不你老叫当兵的过来, 让他们盘查我。” 那老丈这才有些信了, 脸色也好看了些:“你要不是倭寇也趁早走。前不久就有倭寇假扮客商到我们这里卖粮换丝绸, 把我们好几十个人都拖累了, 现在还关在牢里。这一向凡是有外乡人来买丝绸, 见一个抓一个。” “有这样的事?”锦衣卫那头露出诧异的样子,“那官府也要问清楚, 总不成不分青红皂白冤枉了好人。” 那老丈:“什么年头, 还分青红皂白? 我们被抓的那些人就都是老实巴交的桑户, 也不问口供, 也不过堂, 省里一句话, 第二天就要杀头。” “你老刚才不是说关在牢里吗?”锦衣卫那头故意问道。 那老丈听他这样一问立刻来了精神:“也是老天有眼, 来了个海老爷到我们淳安新任知县。那天是他老第一天上任, 省里就叫他来监斩。 来的时候还穿着便衣, 几百个兵跟着, 也不说话, 也不答理人, 一来就在大堂上坐着。拖到午时三刻突然要看案卷口供。 省里的人拿不出口供和案卷, 海老爷发了威, 拿着一本《大明律》, 愣是不肯杀人, 把这些人从鬼门关拖回来了。” 锦衣卫那头:“一个知县敢这样和省里顶着干?” 那老丈犹自兴奋:“你们外乡人不知道, 这个海老爷是太子派来的人。” “哦。”锦衣卫那头拖长了声音, 装出一副赞赏的声调, “你老眼睛看不见, 却什么事都知道。” 那老丈道:“看不见还不会听?” 锦衣卫那头:“这倒也是。看不见的人心里更明白些。江上这么多粮船又是怎么回事?” 那老丈感慨起来:“皇上还是好的, 太子爷也是好的。这才派了个海老爷来给我们做主。江南织造局一定是奉了皇上和太子的密旨,叫他们帮海老爷的忙, 这才给我们送来了粮,借给我们度灾荒。” 锦衣卫那头听他如此胡乱琢磨真忍不住笑了。 那老丈:“你不相信?” 锦衣卫那头立刻答道:“不是。我是说织造局既然把粮运来了, 为什么还装在船里, 不借给你们?” 那老丈:“不是不借, 是我们现在不愿借。” 锦衣卫那头:“你们不是等着粮救命吗? 怎么又不愿借了?” 那老丈:“官府说了, 借了粮以后要把田都改种桑苗, 大家伙儿便不愿借。” 锦衣卫那头:“听说种桑产丝比种粮卖的钱还多, 为什么改种桑苗你们反倒不愿借?” 那老丈:“都六月半了, 现在种桑苗, 今年也收不了多少丝。到时候官府叫我们还粮, 还不起, 把我们的田收了去怎么办?” 锦衣卫那头:“这粮不是皇上借你们的吗? 皇上不催你们还, 谁敢催你们还?” 那老丈:“说是皇上借的, 其实是那个大老板沈一石和省里的人抵不过我们海老爷, 这才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借的。皇上离得这么远,到时候海老爷要是升官调走了, 谁给我们做主。” 锦衣卫那头:“总不成你们跟官府就这样耗着?” 那老丈:“只要官府不逼我们改种桑苗我们便借。借了粮赶插秧苗, 到十月收了稻, 还一半还有一半, 这个灾年便过去了。几十船粮都在江上, 一日两顿, 到时候便有粥喝, 总不成还有谁敢把皇上运来的粮又都运回去。”“我明白了。”锦衣卫那头站了起来。转身走了。 “你明白什么呀?”锦衣卫都走远了, 那老丈还在兀自问着。 这老丈真的是底层人民保命技能点满了: · 你要是倭寇就快走, 这有官差; · 你要是客商也快走, 这有倭寇; · 你要是上差, 就听我夸夸皇上, 骂骂贪官污吏和无良商人; 不禁让人怀疑, 这老丈是不是猜出来对面的是上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