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县长火了!”安徽,绩溪县县长看摊贩不容易,宣布政府门前的广场允许摊贩摆摊,而且政府大院对摊贩和市民开放,大家可以进来打热水上厕所,还能免费停车!群众纷纷叫好:“这才是真正服务于民的父母官!”
县政府为什么要开放广场给摊贩摆摊?这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一决策背后又有哪些深意?
绩溪县政府门前的夜市并非一开始就由政府规划,而是“自然生长”出来的。
最早,这里只是一个居民偶尔聚集的小交易点。有人来卖家里种的时令蔬菜,有人摆摊卖烤红薯和炒板栗,慢慢地摊位越来越多。
周围居民发现,这里既方便又热闹,成了一个“买卖两方便”的好地方。摊贩们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个地点,而广场上的人气也吸引了更多的摊贩加入。从几家小摊到几百米长的夜市,绩溪县政府广场逐渐成了绩溪县人民的“城市客厅”。
与许多地方对摊贩的“驱赶式”管理不同,绩溪县政府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策略。
2021年上任的绩溪县县长卢东林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夜市的社会价值,并决定将其转变为造福民众的民生工程。
他深知,简单取缔不仅会打压摊贩的生计,还可能失去一片深受市民喜爱的烟火气。
为此,县政府正式宣布开放门前广场允许摊贩经营,并完善了夜市的基础设施。比如设置免费停车场,开放政府大院里的卫生间和热水间,甚至指派城管和交警在现场维持秩序。这些贴心的措施让摊贩经营得安心,市民消费得舒心,也大大减轻了夜市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绩溪县政府的开放政策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这个山区县,经济水平与大中城市相比还有差距,许多居民靠摆摊维持生计。夜市的繁荣不仅给摊贩带来了收入,也让当地人多了一个聚会休闲的好去处。
卢东林的决定显然是基于对民生需求的深刻洞察。绩溪县每两年举办一次徽菜美食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而夜市恰好成为展示地方特色的重要窗口。
夜市里,摊贩们卖的不仅是商品,还有徽州文化的“活态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让绩溪县夜市成了吸引外地游客的一张名片。 走进绩溪县政府门前的夜市,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商品,还有浓浓的人情味。除了常见的小吃摊,你还能看到76岁的老太太骑着三轮车卖自家做的豆腐干,也能发现农户拿着当天采摘的新鲜蔬菜吆喝。夜市的开放,给这些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对于摊贩姚红伟来说,这条夜市路已经经营了六七年,卖的都是当季的水果。冬天是柑橘、砂糖橘,夏天则换成西瓜和桃子。“以前是提心吊胆,现在摆摊不但安心,还有人来帮忙管理秩序,我们也方便多了。”姚红伟笑着说。
夜市的开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让步,也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智慧。
为了让夜市既有序又不扰民,政府做了大量工作。摊位统一规划,禁止外溢占道,垃圾必须在收摊前清理干净,现场有城管和志愿者协助监管。
绩溪县政府的管理模式证明,只要“放开不放任”,夜市也能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混乱和矛盾的源头。这样的治理方式,既满足了民生需求,也提升了城市形象。
“这才是真正服务于民的父母官!”绩溪县的这一夜市政策引发了网友热议。
有人感慨:“小摊贩不再东躲西藏,而是堂堂正正地在政府门前摆摊,这是一种真正的人性化管理。”也有人建议:“这样的模式应该全国推广,让更多的城市找回烟火气。”
绩溪县的做法不仅让本地居民受益,还吸引了其他地方的关注。一些城市甚至派人到绩溪学习经验,探索如何在人情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
绩溪县政府门前的夜市,打破了人们对“政府门口”的刻板印象,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真正意义。
从开放广场到提供服务,再到科学管理,这一系列举措展现了基层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烟火气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绩溪县的夜市告诉我们,只有贴近百姓,关注民生,才能让政府真正赢得人心。而绩溪县的这份“作业”,或许值得更多地方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