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指出: “即使庐山会议上没有彭德怀同志的信,对‘三面红旗’的不同意见和分歧 也仍然存在,而且全面维护‘三面红旗’的意见占主导地位,所以庐山会议也不 可能彻底纠‘左’”。“1959年庐山会议之间的那场冲突虽然是 一件偶然的事件所引发的,如果彭德怀不上山可能没有那封上书,这确实是偶然 性,有意见要讲,这是必然性,“物不得其平则鸣”,所以在这种偶然现象的背后 蕴藏着一种必然的动因,即使没有彭德怀7月14日上书,他们二人之间的这场冲突迟早是要发生的,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不在庐山而是在别的地方而已。” 李德回忆起彭德怀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军团总指挥这个位置上,彭德怀无疑是最有特色,也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位。他自从1928年带着他的部队毅然决然地参加红军以来,就一直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彭德怀是个有思想、有见解的人,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同样都很积极,只要他认为某个决策存在瑕疵,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总是直言不讳地提出来,毫不留情,丝毫不顾及可能会因此得罪人。他的这种态度,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他过于苛刻,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但正是这种苛刻,才让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更加严谨,更加有力,更加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1947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形势异常危急,仿佛整个天空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彭德怀临危受命,担任了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这一天,对于彭德怀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考验。同一天,习仲勋也奉命从前线匆匆赶回延安,他的心中充满了紧张和期待。彭德怀交给他一封毛主席的亲笔信,习仲勋看过之后,不由得一愣,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疑惑和不安:“彭总,让我给你当副政委,能行吗?我这心里真没底,生怕自己担不起这副重担。” 彭德怀笑了笑,他的笑容中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他纠正道:“不是给我当副政委,是中央军委已经正式下达命令,自3月17日起,边区各兵团及一切部队,统归彭德怀、习仲勋同志指挥。这是组织的决定,也是对我们的信任。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携手共进,共同肩负起这份重任。” 沙家店战役打响了,这是扭转西北战局的关键一战。当时,部队的粮食供给非常紧张,战士们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有的团一天只领到7斗黄豆,连队只能以黑豆、糠糊糊为食。这样的主食,吃在嘴里嚼半天也咽不下去,硬吞下去了又造成便秘。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供应,战士们常常饿着肚子坚守在阵地上,等待着战斗的命令。 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听说有个营没有粮食做饭,心里十分焦急。他立即命令管理员把司令部仅有的4斗小米全部送去,确保战士们能够吃上一顿饱饭。民兵出去转了好久,只搞来一些糠和黑豆钱钱。他知道彭德怀忙于指挥作战,已经有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了,实在不忍心让彭德怀吃这样的饭。可是,当民兵把糠和黑豆钱钱端到彭德怀面前时,他却乐呵呵地说:“这就很不错了!长征时,要是有它就好了!那时候,我们连这都吃不上,只能啃树皮、吃草根。现在能有糠和黑豆钱钱吃,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说着,他和身边的战士一起,大口大口地吃着“钱钱饭”,就像吃着美味佳肴一样。他的这种乐观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充满了力量,仿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勇往直前。 岁月如梭,转眼间,彭德怀已经在中南海居住了7年。然而,有一天,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前往京郊的吴家花园。临别时,他对参谋景希珍说:“我给主席写信了,请求去当农民,边学习边劳动。我觉得,我应该更深入地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我不能总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我要亲自去感受农民的生活,去体验他们的艰辛和快乐。” 说着,他让工作人员将他的元帅礼服、狐皮大衣、地毯、名家字画等统统上交。他说:“凡是当老百姓用不着的东西,我都不要。这些东西,对我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我留着它们也没用,还不如交给国家,让更需要的人去使用。但是,书,一本都不能丢。书是我的精神食粮,是我一生的财富。无论走到哪里,我都要带着它们。” 他的家就像个书屋一样,桌上、床上、柜子里、箱子里,到处都是书。他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外界的纷扰。那时候,读书和劳动成了他的主要乐趣。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有时候一读就是好几个小时。 当他读到称心之作时,常常会拿起书本,举在空中,自言自语地喊:“好!好!对极了,我拥护!这就是我想说的!”他的这种热情,感染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感受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他的这种精神力量,也激励着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彭总伟大,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