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在庐山会议上出现意见分歧,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们庐山会议前夕的故乡之行。从他们在家乡的活动情况看,大致有以下不同之处:首先是回乡的目的略有不同,毛主席回乡主要是了却早年的心愿,而彭德怀回乡主要是想深入地作些社会调查;其次是所见所 闻不尽一致;再就是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这就决定了毛主席看到和听到的有不少是表面的东西,而彭德怀则得到了比较真实的情况。 谈及彭德怀这个名字,无数人的心头便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佩与无尽的感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毛泽东曾以诗人般的笔触,为他挥毫泼墨,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佳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不仅仅是对彭德怀英勇善战的高度赞扬,更是对他那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精神的生动刻画。而他的同乡,早年与他一同在湘军一个班当兵,后来又长期并肩作战的陈赓大将,也曾深情地评价道:“彭德怀,他可真是我党我军内头号正直的人啊。”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除了对中共进行军事进攻外,他们还采取了政治诱降、经济封锁、文化欺骗等种种策略,企图对中共进行残酷的打击。然而,在这民族危亡的关头,彭德怀挺身而出,身为八路军副总司令的他骁勇善战、智勇双全。 他深入敌后,创建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指挥了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至今仍然让人们铭记在心。在战斗中,彭德怀身先士卒、英勇无畏。他亲自指挥部队冲锋陷阵、杀敌立功。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战士奋勇向前、为国捐躯。 有一次,彭德怀的队伍抵达大冶后驻扎在刘仁八镇金柯村。后来,他把六个伤病员带到了花楢树村,找到了县苏维埃守备连二排排长胡步升。他紧紧握着胡步升的手深情地说:“步升同志啊,这几位是我平江起义的好战友啊!我把他们交给你啦!等他们的伤养好了到时候我来接人啊!差一个就找你啰!”说完他还从口袋里掏出两升米交给胡步升让他煮顿分别饭。 饭桌上,彭德怀闻到了一股苕香,他立刻明白了主人煮了两样饭。他忙把自己的饭拿到厨房倒在锅里,然后走到鼎罐前捡起一碗苕说:“自家人别客气啊!让我老彭吃碗苕!” 煮饭的老大娘见状连忙阻拦他不让他吃苕。彭德怀却笑着说:“我用饭给你换苕啰!”他带来的一位伤病员也插嘴说道:“我们彭军长经常用饭换苕吃啊!他说他见老人小孩没饭吃自己就吃不下饭哩!”胡步升一听感动得热泪盈眶。 彭德怀,这位铁骨铮铮的将领,对敌人如雷霆万钧,威猛无比;而对人民,他却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深爱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他的生活作风更是如同冰雪一般纯洁无瑕,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还是在和平建设的年代,他都始终保持着这份高尚的品质,为党内军内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 在抗战时期的延安,物资匮乏,生活艰苦,部队本就已经是节衣缩食,度日如年。然而,彭德怀却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毅然下令降低部队本来就很低的伙食标准,将节余出的粮食全部用来救济老百姓。他深知,只有百姓安稳,国家才能安宁,革命才能有希望。那时的彭德怀,不仅仅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领,更是一位心系民生、体恤百姓的公仆。他常常深入民间,与百姓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 记得有一次,延安的冬天异常寒冷,粮食供应更是紧张。彭德怀得知有一户老百姓因为家境贫寒,连过冬的粮食都没有,他立刻从自己的口粮中匀出一部分,亲自送到那户老百姓的家中。老大娘接过粮食,热泪盈眶,连声说:“彭司令,您可是我们的大恩人啊!”彭德怀却笑着摆摆手,说:“大娘,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就是要为人民服务。” 1958年冬,彭德怀决定亲自深入到基层进行实地调查。他选择了乌石和韶山两个公社作为调查点,带着几个随行人员,踏上了前往公社的路途。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令人心痛的景象:农田里荒草丛生,农民们面黄肌瘦,生活极度困苦。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和痛楚。 到达公社后,他立刻投入到紧张的调查工作中。他走进农民的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当他尝着农民们吃的糠糊糊时,那粗糙的口感、难以下咽的滋味让他心如刀绞。他又跑到田里去查稻茬、数稻穗,用实际行动去探寻真相。他深知,只有掌握了真实的情况,才能为党中央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 在50多天的时间里,他接待了群众2000多人次。每一天,他都往返步行二三十华里,走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期望。他看到了许多令人痛心的景象:农民们住着破旧的房屋,穿着褴褛的衣裳,吃着粗劣的食物。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奈。彭德怀的心中充满了痛楚和愤怒。 他写出了5篇详实的调查报告,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当他得知近五分之一的人家已经揭不开锅时,逆境中的彭德怀怒不可遏。他拍案而起,大声疾呼:“现在有人吃不上饭啦!我们对得住群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