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王子耀,生命定格在了讨要15元之后。他小心翼翼措辞,向爸爸发去那条要钱的信息,只为一碗炸酱面。彼时,作业整整齐齐码好,家里角角落落被收拾干净,这般懂事程度,任谁看了都要夸一句“别人家的孩子” 。 爸爸毫不犹豫转了15元,那是对儿子懂事的犒劳,也是日常平凡又温情的互动。谁能料到,这区区15元,成了父子间最后一丝关联。王子耀没吃上心心念念的炸酱面,他攥着钱,走向了另外三个身影,只为买烟讨好,试图融入那个小团体。或许在他稚嫩又孤独的世界里,合群比饱腹更迫切。 三个同龄人,接过烟时可曾有一丝愧疚?他们把王子耀拖进了怎样的黑暗漩涡,最终让鲜活的生命消逝无声。爸爸满心以为助力了儿子的一餐温饱,等来的却是天人永隔的噩耗。那15元,此刻像烧红的烙铁,烫在父亲心口,每念及一次,悔恨就翻涌几分——要是多问几句,要是把孩子带在身边……可世间没有如果。 校园也好,街头也罢,青少年的社交困境不该是夺命暗礁。大人们忙着生计,疏忽了孩子心底隐秘的求救信号;孩子们懵懂摸索相处之道,却误入欺凌的歧途。王子耀的离去,是一记警钟,敲醒每一个佯装忙碌的家长,刺痛每一颗忽视霸凌的心。这15元背后,是无数家庭该重新审视的亲子交流、校园守护与少年心理健康的沉重命题,别等悲剧复刻,才追悔莫及。
当法律不能给受害者公正的时候,怎么办?怎么办?自己报仇雪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