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0年,乾隆皇帝得了痔疮,心急火燎地把太医宣来。却不曾想太医只说了一句话:“皇上,您先去与皇后同吃同住100天吧!”乾隆一听火气更大,脸色铁青,可还得憋着。 康熙六十年间开创的盛世局面,在雍正、乾隆两朝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乾隆五年,也就是1740年,年仅三十岁的乾隆皇帝正值壮年。 这一年的大清帝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皇帝每日五更即起,处理朝政。乾隆在位期间勤勉治国,每日上朝时间平均在四个时辰左右。 乾隆继承了康熙、雍正两代皇帝勤政的优良传统,日理万机之余也十分注重养生之道。他在饮食起居方面都遵循着严格的规矩,这也为他后来八十五岁的高寿奠定了基础。 乾隆的一天通常在五更天开始,用过早膳后便在乾清宫批阅奏折,处理朝政。因为长期久坐的缘故,再加上饮食无法做到十分规律,隐疾便悄然而至。 这日清晨,乾隆刚刚用完早膳,却感觉身体极其不适。这种不适感与以往任何一次病痛都不相同,让他坐卧难安。 太医院院判杨亨咸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往乾清宫为皇帝诊治。这位太医院的重臣,平日里为皇帝诊病向来稳重老练。 按照清代宫廷制度,太医为天子诊病必须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在诊脉时,太医需要跪在地上,用绸布托着皇帝的手腕。 杨亨咸按照规矩为乾隆诊完脉后,又仔细询问了症状。待诊断完毕,他的表情变得十分为难。 这一次,杨亨咸面对的情况却颇为棘手。 在清朝,太医为皇帝看病既要考虑病情,更要顾及皇帝的尊严。尤其是一些隐私部位的疾病,更需要格外谨慎。 乾隆这种情况在现代医学中并不少见,但在古代皇宫中却十分敏感。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御医,杨亨咸深知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 这种局面对于乾隆来说也是首次遇到。虽然他登基以来也曾患过风寒感冒等小病,但从未遇到过这样令人难堪的情况。 清代太医院是专门负责皇室医疗的重要机构,其地位在朝廷中举足轻重。太医院内分设医科、药科等部门,统管宫廷内的各项医疗事务。 在清朝,能够成为御医的太医都是通过严格考核,医术高超的名医。这些太医不仅要精通医术,还要熟知宫廷礼仪,明白进退分寸。 杨亨咸作为太医院院判,不仅医术精湛,更深谙宫廷规矩。他在宫中行医多年,深知皇帝体面的重要性。 御医给皇帝看病时必须遵守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从把脉到诊断,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的规定,稍有不当就可能获罪。 在确定乾隆患上痔疮后,杨亨咸面临着一个极其棘手的问题。痔疮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在古代皇宫中却不能直接说出口。 太医必须考虑到皇帝的威严,不能有损龙体的尊严。因此,杨亨咸思考再三,决定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告知治疗方案。 他向乾隆提出了一个特殊的建议:"皇上的病情需要皇后娘娘照料,建议与皇后同吃同住一段时间。"这种说法既保全了皇帝的面子,又指明了治疗方向。 在古代,痔疮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敷药物和调理饮食。但皇帝的起居用药都需要特别谨慎,普通太医甚至不能直接接触。 乾隆当时虽然年轻,但已经深谙为君之道。他立刻理解了太医的用意,接受了这个建议。 痔疮在古代被称为"痔漏"或"内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在皇宫中,这种病症的治疗要比民间复杂得多。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处理方式是最合适的选择。皇后是后宫之主,由她来照料皇帝最为恰当。 治疗方案确定后,接下来就要安排具体的治疗事宜。这需要太医院、御前太监和皇后的密切配合。 在古代宫廷中,皇帝的健康状况往往会影响到朝政运作。因此,这段特殊时期的安排必须周密细致。 富察皇后在得知乾隆的病情后,立即从坤宁宫搬到了乾清宫。这个决定显示出她作为一国之母的担当,也体现了对皇帝的忠诚。 在清代宫廷中,皇后不仅是皇帝的正妻,更承担着管理六宫的重任。富察皇后自幼精通医术和药理知识,这为她照料乾隆的病情提供了很大帮助。 为了照顾乾隆的病情,富察皇后亲自安排了一套特殊的饮食方案。这套方案包括了各种有助于消炎止痛的食材,还要求御膳房按照特定方式烹饪。 在这段时期,富察皇后还负责监督乾隆的作息时间。为了避免病情加重,她建议乾隆减少久坐批阅奏折的时间。 对外,富察皇后只说皇帝需要静养,暂时减少处理政务的时间。这种说法既不失体统,又能让乾隆安心养病。 富察皇后的照料方式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除了日常用药,她还特别注重预防性的调理措施。 在这段时间里,乾清宫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富察皇后既要照顾乾隆的起居,又要协助处理一些必要的政务。 整个治疗过程持续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富察皇后始终亲力亲为,展现出极大的耐心。 病情痊愈后,富察皇后主动提出搬回坤宁宫。 这段经历加深了乾隆与富察皇后之间的感情。在此后的岁月里,乾隆对富察皇后更加敬重。
你都知道乾隆和太医的谈话和心理想的事,能不能把太医治疗痔疮的药方子写出来给广大患者一个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