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带我走进另一个空间 媒体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过去我一直不清楚,记忆中以往早期媒体都是纸媒(报纸),十多年前在专业领域是《医师报》和《中国医学论坛报》作为唯一陪伴我的医学领域的纸媒,是我除教科书和医学专著和杂志之外了解医学进展看得最多专业媒体报纸,我记得那时每期到手后,先翻阅的是“循环版面”,看看有哪些新的心血管领域医学进展。我会将有价值的医学内容的报纸页面剪下来,放在夹子里为再学习时备用。专业纸媒是我最早进入媒体的第一步也是我通过纸媒接受再教育的一种形式。然而由于杂志和报纸受订阅的限制,受众的人数还是有限。如何能将正确的医学知识传播给患者,将一些新的医学进展传播给更多医生,这是我的一个思考。 我有每晚睡前读书的习惯,但是阅读的速度比较慢。那时候我接触到“得到”的主理人罗振宇先生的每天一分钟的叙事形式的播音,觉得这是获得知识很好的一种途径,自己也尝试过,但却没有成功,因为我不具备罗振宇先生这种能力。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阅读速度和扩展学习领域,除了自己读书外,我选择通过“得到”APP进行听书,每天至少30分钟,多在开车时或中午吃饭时听,由此获得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政治、历史、艺术等),这种学习方式使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模式,但唯一遗憾的是,在心血管专业知识方面“得到”每天读给我的信息很少。我的一些同事较早的步入微信公众号领域,像“老游评书”公众号和“郭艺芳心前沿”的公众号,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们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叙述新发生的医学动态,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传播医学知识及医学新进展方面带来了与纸媒不一样的感觉,于是自己也开始建立了“孙宁玲视角”的公众号,在这个公众号中有医学前沿,有科普教育,有病例解读,但很微不足道。 2018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头条,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像微信和公众号仅在认识中的朋友们传播。头条、百度受众人群很广,传播受众的主体是大众。为了更广泛宣传医学科普,在同事的帮助下头条上进行了注册。在我的工作空余时间,写一些科普,讨论我对人生和医路的看法,传播一些新的学术内容,获得大众们的评论,增加了我继续在头条上发文的信心,同时进入到抖音的视频领域。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底获悉我的学生在民航总局医院急诊室工作,在值班中被杀,我为了悼念我的学生,发了一篇《深表我对杨文医生的哀思》微短文,获得大家关注和共鸣,有6000万人阅读,对大众声讨就医的不良行为及就医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22年疫情期间我发了一篇《互助是人间的美德》短文获得4146万人阅读,对疫情给大家带来的困难和困惑提出了解决方案,也获得所有善良人的共鸣。2023年我针对查房中一个儿童的特殊疾病写下了《一次查房对血压的思考》的微短文,这短文以病例展开的形式提醒医生和患者对特殊状态下的血压应给予重视,获得640人的阅读,同年医疗反腐时期舆论出现过激的现象,医疗行业深感无奈,我做为在医疗领域工作40多年的医生深感到了一种责任、于是发了一篇短文《医疗反腐打击了一大片》的短文,有近200万人阅读,不仅获得医生的共鸣也对医疗行业不断改进提供了机遇。这些社会问题、医疗问题,在自媒体的(头条、百度、抖音)这样的平台上会获得关注,不同的评论对于我来说,是我认识人间百态的机会,既会听到称赞也会听到谩骂,进入这个平台就要有好的心态,就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突破自己,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只宣传不带货这是我的原则,为了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及科普要坚持医学道德的底线。到目前为止与百万级粉丝相比我差的还很远,尽管如此我在头条上也有了近33.4万的粉丝,获得1483位读者的关注,阅读量达1605.24万,在抖音上也是如此,我这5年的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这种自媒体平台交接了很多不知名的朋友,感受到温暖。 媒体使我一个医生开阔眼界,在繁忙医疗工作之余,还要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写作,制作。虽然辛苦但是掌握了新的技能,也提高了除医学之外的互联网、人工智能方面操作的能力还是很高兴的,这对于我这样一个70多岁的人来说是一种不断学习过程,但是我认为,专业工作者不能在公众媒体停留太长时间,因为他会花掉你大量的时间,如何做好时间的朋友,管理好时间,能够令行禁止,这是需要有自律的。媒体在飞速的发展,我们在与媒体同行,但我仍然认为阅读对于每位专业人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每天读书至少30分钟,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你深刻了解世界的本质很重要。书籍和纸媒和公众媒体应当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镜子,他已经成为自己工作学习中的一部分,让媒体真正成为我们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