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与世长辞。临终前,立下遗嘱:“我死后,三十万军队给蒙恬统领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6 16:18:43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与世长辞。临终前,立下遗嘱:“我死后,三十万军队给蒙恬统领,皇位给扶苏。”但最终,扶苏不但没继承皇位。还嚎啕大哭,拔剑自刎。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一直被视为那个时代少见的仁义之人。 他的名字源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寓意枝繁叶茂,充满希望。 这样的名字承载了秦始皇对扶苏寄予的厚望。扶苏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成长为一个知书达理、勇毅刚正的谦谦君子。 然而,他的生命却在一场政治阴谋中被戛然而止,成为秦朝历史上一段无尽的遗憾。 扶苏出身高贵,是秦始皇最为看重的继承人。他与其他贵族子弟不同,自幼便勤于学习和操练,深谙治国理政之道。 据《史记》记载,他为人仁厚、刚毅,同时又勇武而有担当。这样的品行让秦始皇对他倾注了许多期待。与对幼子胡亥的溺爱不同,秦始皇对扶苏则严格要求,希望他成为一位优秀的储君。 扶苏从小不仅注重武艺,也醉心于读书,他曾对身边人说:“先做应做之事,后做想做之事。”这种克己奉公的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不仅以仁治国,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警示自身,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未来君王。 然而,扶苏温和仁厚的性格与秦始皇的铁血治国理念始终存在冲突。 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崇尚以强硬手段稳固天下,而扶苏则更倾向于仁政,认为轻徭薄赋、宽和待民才能长治久安。 《史记》中提到,扶苏曾多次上书谏言,希望父亲能宽和待人。 但是,扶苏的直言劝谏不仅没有让秦始皇接受他的观点,反而引发了父子间的摩擦。 秦始皇在一次追捕方士的行动中,因愤怒下令活埋术士,引发社会震动。 扶苏试图劝阻,认为如此严苛的惩罚会引起民怨。但秦始皇却认为扶苏心慈手软,不足以成大器。 在外人看来,扶苏是秦始皇的继承人。然而,扶苏自己却并不觉得稳操胜券。 尽管他一再努力,但与父亲之间的隔阂和缺乏有效的沟通,让扶苏始终难以走进秦始皇的内心深处。父亲对子嗣的冷峻严厉和对胡亥的宽容宠溺,让扶苏的心理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公元前210年,一代帝王秦始皇驾崩于沙丘,留下一句"皇位传给扶苏"的遗嘱。 而就在始皇帝的尸骨未寒之时,长子扶苏却在边关嚎啕大哭,拔剑自刎了。天下震惊,不解其中缘由。 时间倒回几个月前。秦始皇一生励精图治,开疆拓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年事已高的他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想到了自己的长子扶苏。 扶苏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又谦逊有礼,深得父亲的欣赏和百官的爱戴。 秦始皇希望扶苏能继承自己的基业,成为一代明君。于是,他渐渐让扶苏插手朝政,参与国事。 然而,扶苏虽然才华横溢,却与秦始皇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 作为太子,他体恤百姓疾苦,主张以仁慈的方式治理天下,减轻赋税,废除酷刑。这与嗜好严刑峻法的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每当秦始皇大开杀戒时,扶苏总是据理力争,甚至公然顶撞,导致父子失和。 一气之下,秦始皇决定将儿子发配边疆,命大将蒙恬率军30万前往北方戍边,扶苏为监军,实际上是变相的流放。 秦始皇此举看似不近人情,实则是为了磨炼儿子,让他戍边沙场,建功立业,同时也避免他在朝中与自己唱反调。扶苏虽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只得含泪告别父亲,只身前往边关。 谁曾想,这一别,竟成永诀。就在扶苏督军戍边之时,秦始皇已经驾崩。而代替传位诏书来到扶苏面前的,却是一纸责骂书信,逼他自裁。 面对满纸谴责,扶苏流下了悲愤的泪水,在蒙恬的劝阻声中,还是毅然拔剑自刎。年仅30岁的太子,就这样香消玉殒,带着对秦始皇的哀怨与不舍,埋骨他乡。 让我们将时光再回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之时。这位一代雄主在弥留之际传位给扶苏,却不料遗诏还未发出,他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此时,一向老谋深算的宦官赵高,动起了歪脑筋。 伙同丞相李斯改变遗诏。李斯同样不愿看到蒙恬得势,担心自己的权位不保。 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扶持胡亥。首先,赵高找到胡亥,吹捧他才智过人,生来就该为帝。 胡亥年轻气盛,轻易就被说动。接着,赵高又去游说李斯。李斯一听立马明白利害,便加入共谋。 三人商议之后,决定伪造遗诏,逼迫扶苏自杀。他们趁秦始皇遗体还未运回咸阳时,李斯擅自发布了停灵的命令。赵高则利用掌管玉玺的便利,伪造了一份诏书,声称是秦始皇临终所立。 诏书中大骂扶苏狼心狗肺、不忠不孝,丝毫没有建功立业,反而使得戍边将士死伤惨重,甚至多次当面顶撞君父,简直不配为人子。 当扶苏收到这份诏书时,悲愤欲绝,当即嚎啕大哭。多年来,他处处以国家大义为重,常常为了劝谏父亲而甘冒争执之险。 然而到头来,却换得这样一个恶名,实在是万念俱灰。蒙恬见状赶紧劝阻,让扶苏考虑清楚,父亲绝不至于隔空诅咒儿子,这其中一定有蹊跷。 但一向孝顺的扶苏却说:"父亲既然下诏让我自裁,我岂能不从?就算他错怪了我,我也甘愿以死谢罪,不负父恩!" 言毕,扶苏就拔剑自刎而亡。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