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一男子午休时,手机被莫名转走1万块,怎料,男子报警后,警方“光速”破案,罪魁祸首竟是身边人!网友调侃:有点小聪明,但不多! 小李(化名)在当地一家公司上班,平时和公司同事相处的还算不错,也没得罪过什么人,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惊掉了下巴。 他在上班时,遇到了一个同事,对方是一名程序员,因为小李自己是负责销售的,由于工作需要,两人因此经常加班到很晚,有时还会一起出来吃饭。 然而这份表面下的和谐下,却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秘密,黄某最近陷入了财务困境,信用卡账单到期、房租代缴,再加上家庭的压力,感到十分愁苦。 无意之间,黄某发现了小李手机屏幕上的数字——那是他不经意间透露出的支付密码。 见此一幕,黄某心里生出一个大胆想法。趁公司同事午休睡觉的时间,他看到小李趴在桌上睡觉后,手机随意地放在桌上。 内心挣扎了一下,黄某最终还是屈服于诱惑,拿起小李的手机后,直接输入了密码,打开微信后,直接从上面转了一万块,转到自己账户。 为了不让小李发现,他特意删除了转账记录,做完这一切后,偷偷将手机放回了原处,假装什么事情都没发生。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微信转账会发送短信通知。当小李醒来发现短信后,当即报了警,民警通过查询转账账号,当即就锁定了小李的同事黄某。 面对警察的询问,黄某起初试图狡辩,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行为。 那么,从法律角度上讲,该如何看待此事? 在这个案件中,黄某的行为从法律角度看是一个典型的盗窃行为。 他利用了与小李之间的信任关系,在小李午休时秘密地操作了小李的手机,并转移了一万元到自己的账户上。 这种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财物进行转账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个人借贷或借用的范畴,构成了非法占有他人财产的事实。 黄某发现并记住了小李的支付密码,这虽然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正是这个机会让他产生了实施犯罪的想法。 犯罪动机和目的虽然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可以影响量刑。黄某因为个人财务困境而产生的非法占有意图,是其行为的重要背景因素。然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正当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黄某试图通过删除转账记录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但这忽略了微信转账会发送短信通知这样一个关键细节。这显示了黄某对法律风险的认知不足,也暴露了他的侥幸心理。 实际上,现代技术手段使得金融交易具有高度可追溯性,任何企图隐瞒资金流动的行为都难以逃脱警方的追查。 对于黄某来说,除了要承担刑事责任外,他还需要向小李返还所盗款项,并可能面临民事赔偿的要求。此外,这次事件可能会给他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声誉,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法院审理此案时,考虑到黄某的认罪态度和悔改表现,判处其有期徒刑7个月,缓刑1年,并处罚金3000元。 同时,公司也对黄某进行了严肃处理,解除了劳动合同。 通过此事,也希望提醒大家,新年临近,在平日的生活付款当中,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不给他人可趁之机! (来源:长江云新闻;2025年1月6日关于《男子偷记同事支付密码后,趁同事午休转给自己1万元,获刑7个月》的报道) 文|木南 编辑|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