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的一天,天降大雾,一名晋绥军哨兵看到一支骑着大洋马的小队经过,壮着胆子放了一枪,却没有想到打中了大名鼎鼎的林彪。 当时林彪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在全国名声正盛,此时却被友军所伤,各方无不是大吃一惊。 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等人纷纷给林彪发来慰问电,晋绥军参谋长事后当面向林彪表示慰问,并解释说,当天清晨雾气很重,而林彪的小队一直跟在日军的后面走,哨兵看着日军大部队过去,没敢放枪,这时才隐隐看到后面来了一支十几人小队且都身穿黄呢大衣、骑着大洋马的队伍。 这位哨兵误以为是日军,因此才壮着胆子,瞄准最前面的骑马人放了一枪,一切都是误会。 可见,哨兵之所以会开枪,完全是因为穿着的这件黄呢子大衣和骑着的大洋马。 穿呢子大衣可以理解,在之前的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缴获大量日军辎重装备,而当时恰好又是冬季,所以披上日军呢子大衣很能挡风。 但是,林彪为何会骑大洋马呢?大洋马是一种什么样品种的马,会被哨兵当作日军的标志呢? 所谓大洋马就是指日本人驯养的马匹,因为高大,所以又被称为“东洋大马”。 其实日本国土狭隘,山地居多,根本无法孕育出优良的马匹,日本原来本土的马是古代时经朝鲜半岛输入的蒙古马,本来就矮小,输入日本后,又局限在很小的环境中繁衍,导致马的身高越来越矮,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日本明治维新前的马肩高很少有超过一米的,以至于欧洲人第一次看到日本骑兵,还讽刺为小孩子骑着狗。 当时日本的本土马不但矮小,数量还少,根本无法适用于军事用途,当然,狭小的日本国土,也无法进行有效的骑兵作战。 1853年,美国黑船来袭,日本国门大开,明治天皇亲征后,实行明治维新,为学习西方,派遣使团出访欧美,当看到欧美肩高一米七的马匹后,眼中都放着光。 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从西方获得26匹高马作为种马,对国内的矮马进行改良,然而由于引进种马太少,在改良初期效果并不明显。 为了获得改良成果,日本政府下令全国的母马只能与进口种马交配,并将本土的公马全部阉割,差点导致日本本土马的绝种。 经过一番努力后,到甲午战争时,还是没有太大的效果,日军向全国征用肩高一米四二的马匹作为军马,然而征用时却仅有3.5万匹达到标准。 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日本也征用了一些军马到中国来,然而经过多年的改良,发现还是无法与欧洲的军马相提并论。 到日俄战争爆发时,日本虽然惨胜,却意识到日本军马远不如沙俄的顿河马,当时日本8匹马都拖不动的大炮,5匹顿河马就能拉着飞跑。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于1906年,成立了马政局,开启了为期30年的种马改良计划,开始从全世界引进优秀的种马,并计划将国内的马匹增加到150万匹。 经过不断的改良,到1939年之前,日本军马的身高可达160厘米,明显比中国军马高出一头,因此被称为“东洋大马”。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随着高射速机枪时代的来临,骑兵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比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八里桥战役中,清朝最精锐的八旗骑兵被英法联军打得体无完肤,被西方讽刺为“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也标志着骑兵时代的结束。 那么,日本为何还会如此重视军马的培育呢? 究其原因,是日本很早就已经将中国视为其侵略的目标,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密奏里称“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有学者认为该密奏是虚构,而是其他日本人所提) 想要在中国这样广袤的土地上进行战争,总不能靠日本士兵的双腿吧,日本大量饲养军马,一方面是打造骑兵,能够成为战场上的快速机动部队,另一方面则是用于当作畜力,来运载辎重。 很多人认为随着机械化时代的到来,汽车可以完全取代军马,这是不对的,首先是日本的制造能力有限,无法制造大量的汽车来使用; 其次,当时中国的交通不好,机械化部队很难施展开来; 最后,受限于当时的石油开采技术,在中国也无法大量开采石油,根本无法提供大量汽车所需要的启用。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日本人才确定了大量培育优秀马匹的策略,为其以后的侵华战争做准备。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日本的军马培育工作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中国战场到处可见“东洋大马”。
1938年2月的一天,天降大雾,一名晋绥军哨兵看到一支骑着大洋马的小队经过,壮着
麻麻赖赖
2025-01-07 16:33:18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