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起兵反奉,下令将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枪

史记峰会 2025-01-07 23:17:24

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起兵反奉,下令将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枪决,在邹作华的劝说下,这才作罢。邹作华求情,引起了郭部将领魏益三的怀疑,建议郭松龄提防,但未引起重视。 一周前,张学良来到天津,召集第三军团副军团长郭松龄、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等奉军将领开会,宣读了张作霖向冯玉祥部进攻的密令。郭松龄在会上公然抗命,李景林默不作声。 会后,郭松龄称病躲进了一家医院。张作霖、张学良这时,对郭松龄有所怀疑,但并没有往更严重的方向去想,而实际情况比张氏父子所预料的要严重得多,郭松龄、李景林已和冯玉祥密订了反奉“三角联盟“。 张学良虽是第三军团的军团长,但平日将军务都交由郭松龄这个副手打理。郭松龄对人事抓的很紧,营长以上的任免,必须由他签字同意,有时候张学良推荐的人选,不合他意的都会被划掉。 20日傍晚,郭松龄一面潜离天津前往滦州,一面以“军团长张学良”的名义,通知军团的团以上军官到滦州开会。 21日中午,郭松龄在滦州火车站召集军官开会,宣布了讨伐张作霖、杨宇霆,向东北进军的决定。说完,郭松龄拿出一本花名册,让参会军官签字。 以师长赵恩臻、高维岳、齐恩铭、裴春生为首的三十多个军官拒绝签字,郭松龄一声令下,提前布置好的卫队将他们带走关押。 接着,郭松龄拿出拟好的委任,宣布第三军团改编为东北国民军,辖四个军,由刘伟、刘振东、范浦江、霁云分任军长,魏益三为炮兵司令,邹作华为总部参谋长。 会后,郭松龄本打算将赵恩臻、高维岳等反对的三十多人全部枪杀,邹作华劝说:“他们一时转不过弯子,又没犯大错,还是留下性命吧。” 郭松龄考虑后,在部队开拨时,将这三十多个军官送去了天津李景林处代为看管。魏益三见邹作华主动替赵恩臻等人求情,认为他内心向着张作霖父子,建议郭松龄小心为上,免掉邹作华的职务。 邹作华能力不错,又是奉军中少有的炮兵人才,加之在滦州反奉时,表现的比较恭顺。因此,郭松龄对魏益三所言,并未当回事。 这时,奉军大将姜登选去奉天时途经滦州,在车站被郭松龄派人扣押后枪决。姜登选之死,引起奉系将领一片哗然,认为郭松龄手太黑。 在向山海关进军时,郭松龄新组建了第五军,作为进攻的先头部队,以魏益三为军长。魏益三担任的炮兵司令,改由邹作华兼任。 在郭军向山海关方向开进时,张学良派了多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不过并未投弹,主要是散发传单,传单的内容大意是指责郭松龄受张氏父子破格提拔,不思报答,却起了倒戈之心,郭部官兵“吃张家,穿张家”,不能到头来打张家云云。 守卫山海关的,是奉军张作相部,张作相见郭军势大,在交火一天后,下令撤往锦州、连山一线布防。 起兵之初的势如破竹,让郭松龄忽视了瓦解奉系的工作。奉军热河都统阚朝玺、师长汤玉麟、于琛澂等人,先后派代表联络郭松龄。 郭松龄态度冷淡,仅答应给阚朝玺总参议、汤玉麟、于琛澂参议的头衔,对其他要求,一概拒绝。不仅如此,郭松龄还派霁云军袭击阚朝玺部,并予以重创。 阚朝玺、汤玉麟、于琛澂见投郭无望,便继续留在奉系。郭松龄的这个决策,失误极大,阚朝玺有一个师外加一个混成旅,汤玉麟、于琛澂各有一个骑兵师,尤其是这两个骑兵师,在后续的作战中,对机动性不足的郭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郭松龄派兵袭击阚朝玺,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和冯玉祥、李景林的“三角联盟”中约定,直隶、热河归李景林,东北归郭松龄。 郭松龄的打算是,协助李景林击败阚朝玺后,让李部驻守热河,免除郭军后顾之忧,就可集中兵力向奉天进军。 不料,李景林派去打热河的部队,走了一半却回来了。原来,冯玉祥的国民军突然发难,向直隶进军。李景林受到国民军攻击后,一面指挥部队反击,一面向张作霖“输诚”。 焦头烂额的张作霖,大喜过望,当即接纳了李景林重返奉系的请求,并让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和李景林组成直鲁联军,共同对抗国民军。 与此同时,冯玉祥派大将宋哲元率部击溃阚朝玺,夺占了热河。消息传来,李景林大怒,认为郭松龄也参与了其中,为了报复,他下令将经天津运往郭部的七万套棉军衣扣押。 国民军与直鲁联军大战,导致无人护卫郭松龄的后方,他不得不让魏益三带着二万多人,布防于山海关一线,这就犯了分兵的大忌。 郭军在之后的作战中,虽攻占了连山防线,但因辽西遭遇了一场罕见大风雪,延缓了穿着单衣的郭军行军。此时,日方明里打着"不干涉"的幌子,背地里却与郭松龄接触,企图趁机取得过去没有得到的利益,但遭到郭松龄的严词拒绝。 从郭松龄处碰壁的日方,转而支持张作霖,将辽阳、奉天、抚顺、铁岭、开原、长春等14个铁路沿线重要城镇列为所谓的“非武装区”,不许郭军通过。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郭军行军速度变缓,等郭松龄率部到巨流河时,手上兵力已减为四万余人,而对面的奉军超过六万,这还不包括正在来援的大批部队。 起兵之初声势很盛,逼得张作霖差点下野的郭松龄,最终兵败巨流河。

0 阅读:402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