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六年,广信城被太平军围困,太平军连破数城兵锋正盛,围城态势日趋严峻,当地百姓

玮宏看历史 2025-01-09 15:57:09

咸丰六年,广信城被太平军围困,太平军连破数城兵锋正盛,围城态势日趋严峻,当地百姓人心惶惶,清军将领无计可施。 一位新上任的知府出场了,他不算名将,却用七场奇袭让敌军彻底崩溃,灰溜溜撤离。 他出生于福建福州府侯官县,家中世代书香,母亲是林则徐的妹妹,受此熏陶,他自幼勤读诗书文章拔群,十九岁中秀才,二十八岁中进士。 那年是1847年,咸丰皇帝刚即位,国家内忧外患,他却无暇多顾满心向往仕途。 他做了翰林院编修,这个职务清闲更多是帮皇帝修史、拟诏令,沈葆桢不同,他不甘庸庸碌碌,开始钻研如何治国安邦。 调任监察御史才算真正步入政务的核心,监察御史不轻松,弹劾不法官员,巡视地方治理,一不小心还会被打压,沈葆桢不怕事,他的奏疏犀利,直陈弊政,很快引起朝廷注意。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各地民变不断,他的能力逐渐被重视,1856年,朝廷调他到江西,任广信知府。 这个地方当时并不太平,刚刚换了几任官员,地方治理一团糟,更危险的是太平军正朝这里推进。 沈葆桢上任时正值广信局势最糟糕的时候,太平军攻势凶猛,石达开派了一支精锐部队,数万兵力连破数城直逼广信,城中人心惶惶,守军士气低落,地方士绅准备出逃。 刚上任的沈葆桢,面临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守住广信。 广信地形复杂四面环山,城外田地开阔,适合大兵团作战,让清军的防守格外吃力,面对敌军围城,他没有像一般官员那样选择死守,而是主动出击。 城里的兵力有限,他亲自整顿士兵,又招募了一批百姓武装成义勇军,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敢打敢拼的队伍。 第一战沈葆桢派出奇兵,夜袭敌军辎重,粮草被烧,敌军骚动,第二战埋伏于敌军必经小道,伏击敌军前锋,斩首数百。 第三战清军佯装退守,引诱太平军追击再次伏击,连续几战太平军士气大挫,石达开的部队再也不敢贸然进攻城池。 沈葆桢没有给敌军喘息的机会,他命部下分兵四出,切断太平军后勤,甚至组织村民破坏河道让敌军取水困难,敌军困守城外进退维谷,数万大军最终溃散撤退,广信保住了,而沈葆桢名声大振。 “七战七捷”不是一次简单的胜利,沈葆桢用有限的资源,以巧妙战术击退了强大的敌军,这一战让他成为清廷信任的能臣干吏。 从广信解围后,沈葆桢的仕途一路顺遂,他升任江西巡抚,接连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战事平息后清政府开始转向自救,洋务运动拉开帷幕。 1866年沈葆桢接替左宗棠,任总理船政大臣,负责筹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造船厂,福州船政局。 当时的中国海防形势严峻,列强的坚船利炮早已让清政府见识了技术差距,沈葆桢力主学习西方引进机械设备、聘请外国技师,还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造船技术。 他主持的福州船政局制造出中国第一批蒸汽军舰。 船政建设并不容易,经费不足,朝廷的反对声音不断,有人骂他“引狼入室”,有人说“劳民伤财”,沈葆桢不辩解,只是埋头苦干。 他常到工地亲自查看,和工匠、学员交流,靠洋人代造终究不是办法,必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几年后,船政学堂培养出的第一批海军官员,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中坚力量。 沈葆桢不仅是洋务改革的实践者,更是一位行动派,他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这种思想成为晚清自救的核心理念之一。 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发,日本借口“琉球漂民被害”,派兵侵入台湾南部,清政府急忙任命沈葆桢为台湾海防钦差大臣,命其前往台湾处理防务。 沈葆桢上岛后立即着手整顿防御,他在台湾增设府县,划分行政区域加强管理,在防务方面他建造炮台、修筑军营,增设水师船舰,设立灯塔,完善海防体系。 他还推行“开山抚番”政策,组织清军深入台湾山区,与当地原住民沟通,并试图融入清政府的统治体系。 这次防务整顿震慑了日本,也让台湾的战略地位空前提升,台湾不仅成为清政府的海防重地,也逐渐融入中国的行政体系,沈葆桢的治理为后来的台湾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5年沈葆桢卸任返回内地,他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继续负责南洋水师建设,他依然关注中国的海防和洋务事业,但长期的操劳使他健康每况愈下。 1879年沈葆桢病逝,终年59岁。 从广信知府到船政大臣再到台湾海防的总设计师,他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沈葆桢的成就并不如曾国藩、李鸿章那般耀眼。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