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封令人意外的请辞信悄然递到了中央的案头。甘祖昌,开国少将,突然决定

何以为知吖 2025-01-09 18:17:53

1957年,一封令人意外的请辞信悄然递到了中央的案头。甘祖昌,开国少将,突然决定放弃荣耀与军职,回到农村当一名普通农民。他的理由简单却震撼:“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谁也没有预料到,这个决定不仅没有让他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给国家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来自江西莲花县的甘祖昌,这位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开国少将,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 “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我想回到老家当农民。”甘祖昌郑重地向总政治部递交了这封请辞信。 甘祖昌从1927年起,投身革命。他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几度出生入死,多次立下战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伤痕在他身上逐渐显现,特别是一次脑部受伤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再胜任现职。 “在战场上,我可以带着队伍冲锋陷阵,可是在现在的和平建设中,我的状态已经跟不上了。”甘祖昌一字一句向同事们解释着自己的决定。军中的战友们一片错愕,谁都没想到,这位英勇无畏的少将,竟然有一天会主动放下手中的军权,甘愿回到乡下过农民的生活。 甘祖昌并非出于一时冲动。他深知,自己已经与这片土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革命不仅在于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更在于如何让革命胜利的果实惠及百姓。而他,正是希望用另一种方式,为家乡、为国家贡献余生。 1957年春,甘祖昌的申请最终得到了中央的批准。他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带着家人和简单的行李,毅然决然踏上了回家的路。 莲花县,一个朴实无华的农村,迎来了久别的英雄。但甘祖昌并没有以“将军”的身份回乡,他是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重返故土。 当甘祖昌第一次站在家乡的田野上,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他深吸了一口气,心里仿佛找到了久违的宁静。这里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恢宏的指挥帐篷,只有那一望无际的田野和辛勤劳作的农民。对于甘祖昌来说,故乡的泥土和战场的硝烟同样神圣。 为了彻底融入农民生活,甘祖昌没有留在县城,而是带着家人住进了村子最简陋的土坯房里。他亲手锄地、插秧、挑水,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与普通农民一样过着清贫却朴实的生活。他的妻子龚全珍也选择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教育孩子,支持丈夫的选择。 在田间劳作的日子里,甘祖昌不再是曾经那个威风凛凛的少将,而是手持锄头、腰别烟袋的庄稼汉。他勤勤恳恳地学习农业技术,积极推广科学种田,亲自种植试验田。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稻谷产量逐渐提高,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一片片丰收的稻田成为村民心中的希望。 “甘将军,这样干下去,您不觉得委屈吗?”村里的人不禁问道。甘祖昌笑了笑,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革命不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吗?当官也好,种田也好,只要能为大家做事,我心安理得。” 甘祖昌回到乡下后,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务农。他逐渐意识到,要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光靠种田是不够的。村里的基础设施落后,水源匮乏,交通不便,很多村民仍然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于是,甘祖昌决心带领村民开展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他将自己的积蓄和退休工资全部用于家乡建设,用亲身的行动影响村民。他组织修建水库、兴建水电站、开通道路。 他亲自挑土搬砖,和村民们一起劳动,累了就在工地上打个盹,天亮了继续干活。在他的带领下,家乡的面貌逐渐焕然一新。 1958年,甘祖昌亲自参与修建了村里的第一座水库——浆山水库。这座坝高19.5米、长25米的水库,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灌溉条件,几千亩农田从此成为水浇田,村民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水库修成的那一天,甘祖昌站在坝顶,望着奔涌的河水,心中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这座水库不仅是他个人的努力成果,更是整个村子共同奋斗的象征。 然而,甘祖昌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还带领村民修建了三座水库、四座水电站、数十公里的水渠和几条公路,将家乡从一个落后的贫困山区逐渐发展成为农业生产的典范。他个人捐出的金额多达85000元,占据了他回乡后大部分工资收入。 甘祖昌总是实事求是,尤其在对待生产问题上十分严格。一次,某村干部夸大粮食产量,甘祖昌听后不悦,直言道:“亩产几千斤?你是在吹牛!咱们要的是实事求是,吹牛有啥用?”他始终坚持科学种田,反对夸大不实的做法,这使得一些干部对他“又敬又怕”。 甘祖昌的妻子龚全珍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放弃了城市里稳定的工作,跟随甘祖昌来到偏远的农村生活。刚到村里的时候,她几乎无法适应当地的方言和饮食,但她没有退缩,而是主动走进村里的学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龚全珍对丈夫的选择毫无怨言,甚至全力支持。她常说:“祖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她不仅自己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还常常鼓励村里的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夫妻俩彼此扶持,在农村建设的道路上共同进退。 1986年,甘祖昌在病榻上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离世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0 阅读: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