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学娅
螺罐山是重庆和四川共有的。它从重庆荣昌区安富场伸入四川隆昌石燕桥,在主峰燕子岩撑起隆昌最高地,还张开燕尾大剪刀,剪出荣昌、隆昌分界线——荣昌在这头,隆昌在那头。
茶花雪是螺罐山独有的。这条低山丘陵山脉,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黄壤红壤土质酸性,得天独厚地滋生出连绵起伏数十里油茶林。每年十月花果同枝媲美,洁白的花瓣凝脂如雪,弥漫秋冬。
初冬暖阳下,我沐浴着茶花雪,站在螺罐山的这头,遥望螺罐山的那头,打开记忆的闸门,在一片片雪花样的洁白花瓣上,寻找外婆的足迹,翻看妈妈的故事,悦读自己的童年。
一
外婆初识梨花雪,是在螺罐山的这头。那是上世纪30年代末,原本她和外公在重庆江津开了一个猪鬃小厂,产品主销日本,虽然只有20来个工人,一家老小还算衣食无忧。抗战爆发了,外公与许多爱国商人一样,拒绝与日本人通商,就关闭了厂子,回到老家——荣昌半边街。
外婆跟随外公来到这里,初见满山的油茶树结着丰硕的果,开着洁白的花,晶莹的花瓣随风摇曳,恰似飘飘洒洒的雪花。很少见到下雪的她,被这似雪非雪的风景深深吸引,她看到了茶花雪下蕴藏的强大生命力和蓬勃生机。于是,便和外公在这螺罐山的油茶林下开始了艰辛并充满希望的农耕生活。
她含辛茹苦供养妈妈读书,妈妈争气地考上了螺罐山那头的隆昌师范学校,有幸接受了红色教育。当解放新中国的炮声响起,地下党员老师直接把他们引上了革命道路,参加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和土地改革,还参加工作队展开征粮剿匪。
妈妈所在的工作队,翻过燕子岩,来到半边街,外婆积极给他们介绍当地情况,还亲自带路当向导。
就在那年茶花雪飘落的腊月间,工作队遭土匪袭击。外婆跟着外公,舍生忘死营救伤员。他们在油茶林山坳里找到一位头部受伤的女同学,冒死将她背回家中,白天悉心疗伤,晚上由外婆陪她在天寒地冻的油茶林下的菜花地里躲避土匪。待这位同学伤势稍好,外婆在一个大寒之夜,护送她回到山那头的隆昌师范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看见这位都以为牺牲了的同学平安归来,顿时欢呼雀跃,齐声叫我外婆“英雄妈妈”。
二
妈妈与茶花雪结缘的故事发生在螺罐山的那头。征粮剿匪结束后,她受隆昌县委之命:与解放军代管团一起去代管隆昌义大煤矿。
他们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来到螺罐山中那一片绿油油的油茶林。站在正吐着新绿的油茶树下,妈妈和代管团的战士们被蓬勃旺盛的新春力量所感染,士气倍增。
代管团进驻煤矿后,迅速组建新政权机构,开办煤矿工人业余夜校。妈妈教矿工们认字,给他们宣传新政策,帮助他们树立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的思想,并在他们当中培养第一代煤矿工人干部。
新政府在迅速改善采煤工作环境的同时,努力提高矿工们的生活待遇,给矿工发放了整洁的工作服,还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许多矿工结了婚,以最快的速度在矿井后面半山腰的油茶林下,依山修建起了第一批宿舍——300户。矿工们有了家,劳动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矿山面貌焕然一新。
在妈妈心中,还有一道浪漫的风景,那就是她初到煤矿,在螺罐山上看见的那片油茶林。当时,代管团就她一个女干部,所以被安排在矿区后面螺罐山上一户善良农家暂住,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那片油茶林,阳光积极的煤矿首任团委书记自然当起了护花使者。他们一起看着油茶树在春天结下初果,历经夏天的烈日骤雨,终在秋冬之交绽放“金果银花”。终在那年孟冬,徜徉在雪花儿飘洒般的油茶花海里,他们浪漫牵手。
三
我与茶花雪的故事,则是从300户开始。自打有了记忆,螺罐山就是我和小伙伴们疯耍的天堂。
春天,我们钻进油茶林找茶片儿。那些肥厚蜷曲的油茶树叶像极了耳朵,塞进嘴里,酸酸甜甜,味道好极了。夏季,到油茶林下采蘑菇、捉迷藏,欢声笑语回荡螺罐山。寒露过了是霜降,油茶果缀满枝头,油茶花跟随绽放,我们摘一根丝茅草秆,剥去叶和皮当吸管,小心翼翼地捧着一朵含苞待放的茶花,轻轻吸吮花蕊里的甘甜蜜汁。还捡些大风刮落的油茶果,拿回家扒出茶籽磨成浆,放铁锅里熬出珍贵的茶油。冬季被砍掉的茶树枯枝,浑身是宝,长一点的做擀面棒,粗一点的做碓窝摏棒,小枝丫做弹弓,短节节做陀螺。
我们与油茶树共同生长在螺罐山上,见证着茶花雪下的螺罐山的蝶变。
四
我在茶花雪下走出了螺罐山,下乡、考学、就业、成家,没再回来。直到有一天,不再年轻的同学们相邀到螺罐山参加茶花节活动。
我心动了,满怀乡愁,赴约前往。到了建安仪器厂旧址上面的螺罐山,茶花节的喜庆热闹令我震撼。映入眼帘的油茶林早已不是原来那一片片自然生长的油茶树了,古老的生态“放养”模式,早已升级为科学管理、人工栽培的现代模式,新树茁壮成长,老树焕发新春,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棵棵茶树,花果同株,蔚为壮观。
以万亩油茶基地为中心的3A级油茶主题公园,在冬日暖阳下,色彩斑斓。金黄色的婺源皇菊,洁白的贡菊,粉红、桃红的冬樱花,衬映着如玉的油茶花更加剔透,飘飘洒洒,从燕子岩飘飞到螺罐山的这头,弥漫到螺罐山的那头。褪去了原来那种一片茶林一片雪的小家碧玉,出落得大气恢宏,令燕子岩的燕尾大剪自愧不如,它已剪不断荣昌和隆昌的分界线了。
我的同学大多退休,要么定居重庆,要么坚守隆昌。有趣的是,这些家庭很多都是一家两省市,老两口儿分别领着重庆和四川的养老金,特别幸福地享受着川渝合作特别的爱。真的是:重庆四川血肉相连,隆昌荣昌唇齿相依。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