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朝廷派来“探望”狄青的中使又来了。在陈州的半年,狄青终日惶恐,黯然病逝。仁宗知道后,悲痛不已,为狄青举哀,文臣却松了一口气。 狄青,北宋一代名将,父母很早就不在了,只有一个哥哥相依为命。家境贫困,兄弟二人从小就流浪但自力更生,有时乞讨,有时打零工。 16岁时,有次给老板打工,老板看他俩年纪小就故意欺负兄弟俩,不肯及时付工资。狄青哥哥的脾气火爆些,一气之下就跟老板干仗,一顿拳脚下来,老板被打残了。没想到,这个老板竟报官,两个小孩子斗不过奸商,官府要捉走哥哥。 作为弟弟,狄青的性子沉稳些,懂忍耐。他知道要是以哥哥的火爆脾气,进去了肯定没有好日子过,要是自己替哥哥进去,好歹会忍忍。于是,狄青顶替哥哥认罪,官府在他的面上刺了字,就送到京中开始服兵役。 在北宋,只有犯过罪和家里穷过不下去的人,才会选择去当兵,如果不是这样,无论如何都没有人会去当兵的。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而且待遇非常不好,甚至还要被人歧视。 从一个普通士兵做起,狄青擅长骑射,被选为皇帝禁军中的精锐骑兵,这一干就是14年,每天尽职尽责,刻苦训练,骑马和射击水平很高,在此期间他升为小头领。虽然官位不高,但是他很有头脑,做事缜密。 直到1039年,西夏的李元昊不安分,狄青的武才开始崭露头角。 在和西夏作战的4年中,狄青以勇猛无畏的精神,带着士兵前前后后共打了25场战斗。有次战役,狄青被乱箭射中,身负重伤,但当他听到西夏军攻过来时,仍然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挺身而出。这一举动,极大鼓舞了士兵的气势,在狄青的带动下,终于大胜。 狄青的武才因此而被上层所识,比如范仲淹,韩琦。 范仲淹更是在了解狄青的个人情况后,知道他没读过书,专门教他读《左氏春秋》,并对狄青说:要想将军当得好,就要读点历史,不然就只是匹夫之勇。 在范仲淹的指点下,狄青开始认真读书,不得不说狄青在熟读历史之前都那么会打仗,说他没有天赋是不可能的。 而在熟读兵法之后,狄青的军事才能越发醒目。仁宗对他很是重视,一路晋升到枢密副使,掌管国家军事。 1053年,广西的侬智高又起兵造反,声势浩大。之前朝廷有派兵镇压,但无果。狄青主动请战,一战就平定。 仁宗高兴极了,不管不顾众臣的反对,破格提拔狄青为枢密使。可在这之前枢密使都是由文官担任。 宋朝自建国以来,一向重文轻武,所以文官一直压制狄青。 即便狄青在枢密院工作4年,期间勤勤恳恳,谨小慎微,却还是堵不住那些人的嘴。 有人说:狄青家里的狗很厉害,头上生出了犄角。 有人说:狄青家里半夜有怪光冲天而亮。 诸如此类,太多。连狄青体恤下属,也被诟病。每当士兵们得到衣物补贴,都会说:这都是狄家爸爸所赐! 这些在文官们看来,罪过大了,开始嘀嘀咕咕。 欧阳修说:狄青出身行伍,管理枢密院,工作4年间没有什么过失,但是武人掌握国家机密又熟悉军情,岂是国家的福气?所以,希望能够放狄青任外职,到某个州去,这是为了保全他,也是为国家消除尚未萌芽的祸患。 欧阳修这个意见提了好几次,不料仁宗都压了下来。 可仁宗的身体并不好,而且没有儿子。这正是这些大臣们担忧的地方。如果狄青留在京城,这不由得大家不担心。 除欧阳修外,文彥博也向仁宗提出,让狄青到外地任职。 但仁宗不舍,道:狄青是个忠臣。 文彥博神秘一笑,反问: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这句话说到仁宗的痛点上,仁宗当场就沉默不说话。 当年太祖赵匡胤就是深得军心,“黄袍加身”后创建宋朝。 饶是再不舍狄青,仁宗也只好将他贬到陈州,变成州县干部。 狄青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呢?猜忌。 即便贬到了陈州,朝廷每月还要2次派中使前来“探望”他,名为探望,实际上是监督他,要他汇报行踪。 1057年,狄青由于心理压力过大,嘴角长毒疮,就是肿瘤。
1057年,朝廷派来“探望”狄青的中使又来了。在陈州的半年,狄青终日惶恐,黯然病
曦月谈
2025-01-11 17:23:47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