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刘峙在平汉路被日军打得大败,溃败数百里逃回开封。宋美龄建议蒋介石枪毙刘峙,以平息外界愤怒。 平汉路的惨败,尤其是军事重镇保定的失守,引起一片哗然。冯玉祥愤怒的说:“从涿州撤退,再到保定的总退却,一路之上,官不知兵,兵不见官,只知奉命向石家庄集合,不知其他,一退数百里,日军如入无人之境。” 负责平汉路防御的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刘峙成为众矢之的,国民政府监察院提出弹劾案,指责说: 刘峙胆怯畏死,未经激战,遂下令总退却,自古至今,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矣。” 连宋美龄都觉得刘峙的表现实在糟糕,建议老蒋实在不行就杀掉刘峙以提振军心。当然,宋美龄之所以如此,和她与刘峙在“西安事变”中的一段恩怨不无关系。 “西安事变”爆发后,军政部长何应钦极力主战,组建两路讨伐大军,由顾祝同、刘峙分任总指挥。顾祝同装病不去上任,并主动去见宋美龄,表达了服从。刘峙和态度和顾祝同截然相反,他积极靠拢何应钦,对宋美龄不理不睬。 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顾祝同、刘峙的不同表现,老蒋从各种渠道获知,尤其是宋美龄在老蒋面前夸赞顾祝同,大骂刘峙。本来,刘峙在老蒋当时的“五虎将”中,资历和地位都是拔头筹的,但此后,老蒋对他的态度就变得微妙起来,加之刘峙本人也确实不争气,陈诚、顾祝同等人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他。 老蒋虽然也恼恨刘峙的无能,但毕竟此君是他的心腹,尽管已有所猜忌,终究也算是“自己人”,所有下不了“斩马谡”的决心。 为了平息舆论,老蒋去找了冯玉祥,假惺惺的问他如何处理刘峙,冯玉祥气不打一处来,讽刺说:“刘峙的作战部署及撤往石家庄的计划,是报请军委会,由你批示同意的,平汉路的失败,至多证明他是庸才,但罪不至死吧,不用就行了。” 冯玉祥这是暗示老蒋临阵胡乱插手指挥,老蒋闹了个大红脸,回去后下令将刘峙撤职,并让他到南京来。 刘峙见只是撤职,并无“查办”的字眼,心里便有了数,到南京后,一股脑将责任推给了参谋长刘德芳,说:“作战方案都是刘参谋长拿的,应负主要责任,当然我也有失察的地方。” 老蒋和何应钦商议后,给了刘德芳“撤职,永不录用”的处分。至于刘峙,回到开封不久,居然得了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头衔。 由于刘峙的“撤职”在先,一些部下认为跟着他再无前途,便去找关系和门路。刘峙回来后,这些另谋出路的旧部又纷纷舔着脸找了回来,刘峙挑了几个认为“情节不算严重”的留下,其余人全部打发走,不许再到自己的长官部任职。 替刘峙“背锅”的刘德芳,是刘峙的江西老乡,追随多年,刘峙感觉很对不起这个老部下,在风头过后,偷偷将“永不录用”的刘德芳召来,让继续替自己做事,支付的薪水参照中将的水平,当然这个钱是刘峙自掏腰包。 老蒋对刘峙指挥部队的能力已然失望,又给了他一个洛阳督练公署主任的头衔,让其招募新兵。刘峙当过河南省主席,他利用人脉,在半年时间内,倒也招募了五万多壮丁,将其中素质较好的兵员和地方民团合编为一个军(九十军)。 武汉会战前夕,刘峙调任鄂湘川黔边区绥靖主任,其主要工作还是编练新军。本来,刘峙调离河南时,准备将好不容易组建的九十军带走,不料胡宗南在得知刘峙要离开时,抢先一步向老蒋索要。老蒋大笔一挥,将九十军划归胡宗南指挥,胡宗南对该军人事进行大调整,不少刘峙的亲信被赶走,军长后来也换成了胡宗南的黄埔一期同学李文。 刘峙窝了一肚子火,但又无处发泄,别看他是国民党军的陆军二级上将,但已经比不得“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了。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曾设立了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但该战区很快撤销。武汉会战后,老蒋决定以宜昌为中心,重设第六战区。当时的战区长官,至少都得是国民党军的二级上将,由于铨叙上将军衔的将领,大都不是老蒋的嫡系,所以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人选,老蒋一时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去当。 思来想去,老蒋决定让刘峙来当,好歹也算是亲信。不料,刘峙不愿在前线面对日军,竟然拒绝了,他还向老蒋建议让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兼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老蒋怎么可能让老对头李宗仁指挥两个战区呢,他索性让第九战区长官陈诚兼任第六战区长官。陈诚兼职过多后,倒给薛岳后来担任第九战区长官创造了机会。 陈诚到任后,刘峙的公署就设在六战区的防区宜昌。陈诚对刘峙很看不上,认为此君待在宜昌碍眼,并将刘峙训练的几个师的新兵交由战区长官部管理。 刘峙无奈之下,跑去重庆走动,最后调去重庆担任卫戍司令。刘峙到任后,对职务很不满意,又去找了老蒋诉苦,说他好歹也是国军上将,给了个“卫戍司令"的头衔不伦不类。老蒋哭笑不得,指示何应钦,将刘峙的职务变为重庆“卫戍总司令”。 职权和管理的人毫无变化,只是多了一个“总”字,刘峙对部下吹嘘说:“叫了总司令,就和长官相当了,这才是上将该有的职务。” 被斥为“长腿将军”的败将刘峙,竟然就这样安稳的待在了大后方,如此的用人,实在让人不知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