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2月,金三角的国民党师长李国辉随第一批人员返回台湾。到台后不久,李国

史行途 2025-01-12 22:01:46

1953年12月,金三角的国民党师长李国辉随第一批人员返回台湾。到台后不久,李国辉就陷入一场官司,差点让他丢掉性命。 1950年1月,国民党军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兵团(第八兵团,辖第八军、二十六军),在滇南元江地区覆灭,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汤尧、第八军军长曹天戈等主要将领被俘。 有两股国民党残军穿过原始森林,逃到了缅北大其力附近的猛捧地区,这里地处缅甸、泰国、老挝交界处,即“金三角地区”。 这两股残军,一支由第八军709 团团长李国辉指挥,约一千三百多人;另一支由二十六军278团副团长谭忠指挥,约八百多人。 之后,李国辉、谭忠又收编了陆续逃来的游兵散勇及附近的土匪武装,很快就拼凑了三千多人。李国辉、谭忠将部队合并,分任总指挥、指挥。 缅军于3月向金三角地区集结兵力,并派员向李国辉、谭忠交涉,限期一个月撤离。5月,一万多缅军在空军的配合下,向残军全线进攻,一番激战后,缅军败走,双方暂时罢战。 台湾的蒋介石得知残军在金三角立足后,认为这是可大加利用的力量,召来赋闲在家的李弥,让他去金三角接手残军指挥权,并承诺随后会空运大量人员和装备。 为了调动李弥的积极性,老蒋任命他为国民党云南省主席、绥靖公署主任,说来也是好笑,云南已经全部解放,李弥的这两个头衔,有什么意义呢? 去之前,李弥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毕竟金三角的地盘不是他打下的,此去成与不成,主要看残军的“灵魂人物”李国辉买不买他这个老军长的面子。 李弥到了金三角后,李国辉对他表示完全服从,这就让李弥“摘桃子”的过程变得无比轻松。随着大批原第八军系统的旧部被空运到金三角,李弥趁机对残军进行改组。 李弥设立总部,自任总指挥,原第八军副军长柳元麟任副总指挥,总部之下设军,每个军有二到三个师,李国辉得了一个师长的职务。 李国辉的这个师,是残军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考虑到残军进入“李弥时代”后,兵力膨胀到三万之众,空运来的军官,很多都当过团长,还有不少是师级以上的高级军官,公允的说,李弥对李国辉还算重用。 谭忠不是第八军系统的,李弥对他极尽打压。李弥收编了大量的马帮、土匪游杂武装后,将他们编为游击纵队(和师平级),纵队之下又设若干支队,昔日的残军副总指挥谭忠,只得了一个游击支队长的职务,所谓支队,实际不过百余人。 不得志的谭忠,申请去台湾,李弥自然是求之不得,很快同意。谭忠到台湾后,被强制退役,由于他的铨叙军衔只是少校,所得微薄,为了维生,不得不在台北街头摆了一个小吃摊赚钱养家。 1953年,李弥在残军击败缅甸三万军队(含印度雇佣军)的进剿后,在泰国曼谷接受记者采访时,狂言说:“我要做缅甸王易如反掌,就看我想不想做了!” 李弥此言,引起轩然大波。在各方压力下,老蒋不得不决定从金三角撤军,同时对李弥戒心大起,担心他割据自雄。 在大撤军之前,老蒋将李弥召来台湾开会,李弥一到台北,就被通知未经允许,不得离开,等于是被变相软禁了。老蒋接着发布任命,由柳元麟接任残军总指挥。 柳元麟对李国辉很是猜忌,李国辉并无争斗之心,心灰意冷之下,随着第一批撤离人员去了台湾。李弥在台湾都受到限制,李国辉的处境可想而知,他和谭忠一样,很快被强制退出军籍。 李国辉的麻烦并未结束,不久后他遭人弹劾,差一点被判处死刑。 原来,李国辉并非第八军的老人。淮海战役中,十三兵团覆灭,逃出战场的李弥试图重建该兵团,但由于国民党控制区到处都在拉壮丁,他最后只重建了基本部队第八军。 李弥到云南不久,新建的709团被调来划入第八军序列。709团原团长调离,本来副团长卢维絟是团长的热门人选,但不知为何,最后空降了李国辉为团长。 卢维絟在李国辉到任后,很是不满,两人矛盾很大。李国辉到金三角后,自任总指挥,委任投奔他的河南老乡何永年为参谋长,卢维絟见自己职务原地踏步,依旧是副团长,气愤异常,纠集团里和他关系好的部分军官,在一次会议上向李国辉发难。 会上,卢维絟和李国辉、何永年针锋相对,闹得不可开交。此事过后没几天,李国辉召集主要军官开会,卢维絟在参会途中,遭遇伏击,被当场打死。 卢维絟之死,疑云重重,不过随着李国辉在残军中声望日隆,这场暗杀背后的真相也就无人追究了。1953年底,金三角三万多残军及眷属大部去了台湾,其中就有一些卢维絟的旧部,他们到台后,联名状告李国辉,说其在金三角派手下枪杀卢维絟及贩卖军火。 ? 几个监察委员趁机发难,提出“杀李国辉以安人心“。李国辉坚称卢维絟虽然死于仇杀,但绝非他指使,而是另有其人,至于那个人是谁,李国辉缄口不说。至于倒卖军火,李国辉大方承认,说残军刚到金三角,生存困难,用军火和当地土司换了钱粮,但这些钱粮他并未私吞,都给大家用了。 到台的残军官兵,大部分亲近李国辉,他们纷纷请愿,老蒋见人心在李国辉这边,也就下了特赦令。此后,李国辉在台湾开办养鸡场维生,泯然众人。

0 阅读:56
史行途

史行途

不急不躁,安然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