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冈村宁次夸口黄河两岸已肃清,日军大本营信以为真,派出20多名少将、大佐前来观摩,可他们没想到,八路军386旅就在这一带活动,旅长正是王近山,这伙日军军官全被冈村宁次坑了! 1943年,日军在晋冀鲁豫地区发起了规模空前的“铁滚扫荡”。这一行动由日本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策划,目的在于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的抵抗力量。 冈村宁次不只在战术上煞费苦心,还希望通过这次扫荡迫使中国共产党在黄河岸边背水作战,他甚至将这次扫荡称作“决定性战役”。 为了确保成功,冈村宁次调集了日军第一军的16个大队,总兵力超过两万,兵分三路深入太岳区进行清剿。此次行动被命名为“铁滚式三层阵地新战法”,并引发了日军高层的极大关注,东京参谋本部甚至专门派遣军官组成“战地参观团”前来“观战”。 与此同时,在这一波扫荡即将展开之际,八路军的一位资深指挥员王近山旅长也正带领386旅的16团途经洪洞县,听到地下党组织的报告,得知日军一大批车辆近期经过。 凭借他丰富的战斗经验,王近山迅速意识到,这或许是一次难得的伏击机会。他决定前往日军可能经过的韩略村侦察情况,希望能趁机打击敌人。 10月23日,王近山率部抵达韩略村,村长王命秀透露,明日将有一支约百人的日军运输队经过此地,王近山立刻决定布置伏兵,准备进行突然袭击。 王近山深知,虽然敌人兵力不大,但日军军官的精英化指挥可能让这场战斗充满变数。于是,他决定精心布置伏击阵地。在24日拂晓时分,王近山指挥16团的四个连按计划位置展开埋伏。 9连被安排在韩略村附近,担任封堵敌人退路的任务;4连和5连则分布在中间,留出一条进攻通道;而素有“尖刀连”之称的6连则位于敌人的尾部,准备发起突击。 随着日军的运输队在清晨驶出驻地,几辆载着重武器的卡车和几十名骑摩托的士兵紧随其后,形成了典型的运输车队阵形。日军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了八路军的火力圈。 当日军的先锋部队进入6连的火力范围后,王近山下令发起进攻。突然间,手榴弹、机枪和步枪的猛烈射击响彻空中,首批进入埋伏圈的30多名日军立即在猛烈的攻击中丧命。 然而,剩余的日军迅速反应过来,车辆上的士兵开始还击,试图与后续摩托部队联络以增强火力支援。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9连也开始从村中向他们展开压制射击,切断了敌人唯一的退路。 面对这种前后夹击的局面,日军的车队瞬间陷入了混乱。尽管日军开始跳车撤退,但由于前方的封锁,他们难以迅速形成有效的防御阵地。 经过短短半小时的激战,日军车队几乎被全歼。王近山和他的部队终于有机会停下脚步观察战况。此时,日军的残余部队已经被困在附近的山坡上,足足有20多名日军军官带领着手下死守。 王近山此时才意识到,这支被伏击的敌人可能并非普通扫荡队伍,而是一支由高层军官组成的特种部队。然而,尽管敌人的身份特殊,八路军并没有因此有所松懈。王近山指挥部队继续进攻,毫不放松。 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日军军官虽然作出顽强抵抗,但他们面对八路军的密集攻势,无力回天。五连的郑光南指导员为加快进攻速度,带领队员们发起最后一波冲锋。他将十多个手榴弹捆绑在身上,在战友掩护下,冲向敌军阵地。 郑光南在接近敌人时引爆了手榴弹,摧毁了敌人的防线,但他自己也因伤势过重倒地阵亡。这一举动为八路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剩余的日军终于被彻底击溃。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日军120人几乎全数阵亡,只有两名军官装死逃脱。八路军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包括重机枪1挺、掷弹筒3具、步枪80余支以及大量生活物资。 战后,冈村宁次得知自己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后,十分恼怒。他愤怒地表示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消灭16团。 冈村宁次立即调动了6架侦察飞机进行追踪,并从临汾派出500名增援部队。除此之外,他还从“清剿”部队中调拨了几千人,企图通过两次合围对韩略村展开进攻。 然而,王近山早已指挥16团转移,趁着日军的追击行动尚未展开,快速前往下一个目的地。日军的增援部队最终未能成功与16团接触,反而使冈村宁次的“扫荡”行动陷入了困境。 参考资料: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 《太岳革命根据地史》 2015
旅长是陈庚。
放屁,王当时只是个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