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汕头一农民,将自家鸭棚拆掉,准备劈了当柴烧,却意外发现一块,被虫蛀的旧木板,上面隐约有浮雕文字,竟有乾隆落款! 蔡成武老人是广东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冈村一位农民,在家开了一个小型养殖场,专门养殖鸭和鹅。近些年来,老人年纪大了,买卖不好做,于是准备拆掉鸭棚,搞点其他行当。 2月14日,蔡成武儿子开始拆卸鸭棚,这鸭棚下方是用一些旧木板围住,拆的时候倒也方便。蔡成武儿子将旧木板一块块卸下来,准备劈成木块当柴烧。 就在他拿起一块虫蛀的旧木板时,突然发现它有些不同寻常。木板四周有些花纹,木板上隐隐约约有一些浮雕的文字。 蔡成武儿子仔细辨认起来,他文化程度不高,木板上都是繁体字,因此只认得上面“察司”两个大字。再一看整个浮雕文字的落款,竟有“乾隆”两个字! 他觉得这东西可能不简单,于是便扛着木板去找村里的长辈请教。大伙围着木板看了半天,也认不得这些字的意思,不过,有眼尖的长辈,在这些浮雕文字里,发现了他们先祖的名字。 大伙觉得这块木板可能有些年月,就这样砍了当柴烧怪可惜,建议找文物管理所的人来看看,于是老蔡的儿子便给市博物馆打了电话。 市博物馆馆长黄伟雄带队来到蔡成武家,对这块旧木板进行了鉴定和考证。经他仔细考证发现,这块木板竟是乾隆御赐给程洋冈村人蔡德岳的木刻圣旨! 经过仔细辨认,上面为绿底金色、密密麻麻的浮雕字,是乾隆御赐诏书的原刻!这块木刻圣旨是乾隆己已十四年12月14日颁赐,主要内容是对蔡德岳的封赐。 只见木匾上开头写着“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在木匾的右上角,刚好刻着一方大印,因为年长日久,已经变得模糊不堪。用抹布擦拭之后,上面可以依稀辨认“乾隆之宝”。 圣旨的大致意思是,程洋冈人蔡德岳对朝廷有功,皇帝封赠其为按察司(主管刑狱的三品官)。除了封蔡德岳为大官之外,连他的祖辈连祖辈蔡名达、蔡锡光等均进行了追封,还表彰蔡德岳家族是“紫光天床”、“著美贤声”清芳世家。 这块圣旨木匾长183厘米,宽77厘米,总共450字。村里人翻了族谱,找到了圣旨上说的这几个名字。蔡氏在清朝是程洋冈的旺族,祖上是靠卖红糖起家。 实际上,蔡氏一族里并没有人当过大官,他们发家致富建大宅,然后就送孩子读书,读书有成上京城考试,结识了一些大人物,从而打通了上层的人脉,受到朝廷封赠并不奇怪。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潮汕地区糖业发展很快,潮汕人借助红头船,将红糖运往京津一带,获得丰厚利润。圣旨里提到了蔡德岳就是“加合”这个字号的创始人,乾隆年间创办红糖及红头船联营公司,经常南下北上做生意。 他在京都结识大学士刘墉,过从甚密。蔡德岳当年经营红糖和红头船生意时,来往京津一带,听闻黄河决口,于是慷慨捐资赈灾,受到朝廷的褒奖。前面那块圣旨牌匾,很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据蔡成武回忆,这块木匾原本是在村里祠堂,但在土改时祠堂被扒掉,为了保护这块木匾,族人就将它当作地板铺在家里。不过,它有字的一面也因此磨损严重。 后来族人又把它拿过去挡鸭棚,直到鸭棚被拆,这件250年前的木刻圣旨才被发现,却又差点被当柴劈了烧。这块木匾是清朝潮汕商人勇于闯荡精神的见证,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博物馆带回妥善保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