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初,卫立煌接到蒋介石的急电,让他带着幕僚去西安开会。在火车上,发

蜀山史道 2025-01-14 23:36:24

1936年12月初,卫立煌接到蒋介石的急电,让他带着幕僚去西安开会。在火车上,发生了一件事情,让卫立煌有了不好的预感。 卫立煌时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他带着亲信从蚌埠出发坐火车前往西安的。到了西安,时间还早,由于卫立煌当时已经是陆军中将加挂上将衔了,名气很大,所以铁路局长盛情挽留卫立煌在餐车上吃饭。餐车上准备的是西餐,非常讲究。 就在卫立煌在餐车上吃饭时,他的参谋长郭寄峤带着参谋和警卫在铁道边上准备吃饭,他们看到卫立煌坐的火车在换车头,结果后面这个车头一落下来,车厢往前一冲,餐车上为卫立煌准备的一桌饭统统倒到地下去了。郭寄峤等人告诉卫立煌,这暗示着不吉利到了顶点,应该提高警惕,但是如何警惕呢?所以,尽管众人心中有不好的预感,但很快就忘却了。 在西安,卫立煌和其他随蒋介石来西安的大员们住在西京招待所。12月11日晚上张学良请客,随蒋介石到西安开会的大员都来了。张学良一进门就笑着说:“群英会,群英会。” 卫立煌跟张学良以前就认识,张学良过来,两个坐着说说笑笑,讲东讲西。两个人年龄比较近,说话很投机。(当时张学良35岁,卫立煌39岁)。 散会以后,张学良又派了车,对卫立煌说:“来来来,我跟你一起。” 卫立煌自己不会开车,但他跟张学良一样是汽车迷。张学良亲自开车,卫立煌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陈继承(时任豫鄂陕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坐在车后,他这次也是随蒋介石来开会的大员,也住在了西京招待所。 这天张学良喝了很多酒,后座的陈继承很担心,因为本来是有司机的,但喝了酒的张学良却执意要开车。卫立煌见状,便主动提醒张学良,转弯要注意慢点什么的,就这样,卫立煌、陈继承被张学良送到了西京招待所。不过,事后卫立煌和陈继承都认为,张学良当天应该是装醉的。 回到西京招待所的卫立煌睡到快天亮时,枪声响起来了,因为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所以卫立煌最初以为是修水管的声音,还奇怪怎么这么早就有人修水管。 于是卫立煌起床,穿着一身“卫生衣”(秋衣,当时叫“卫生衣”),准备到外边看看怎么回事。门一开,杨虎城十七路军的两个士兵站在门口,拿着名单,对卫立煌说“我正在找你呢,你甭回去了,穿上衣服吧,到大厅集合”。 十七路军这次行动,手段还是克制的,只有邵元冲听到枪声后,从西京招待所跳墙逃跑,被士兵开枪击中,送到医院救治,两天后伤重而死。 卫立煌一到大厅,发现随蒋介石来西安的军政大员全在,大家谁也讲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七嘴八舌地谈话,一个军官过来说:“好了,别讲了,都坐着吧。” 十七路军的士兵开始点名,点了一圈,就缺陈诚。后来一搜查,发现陈诚躲在地下室的垃圾桶里面,满身沾了好些垃圾,很多灰。陈诚被押到大厅后,一脸的沮丧,其他人也不吭气了。 本来士兵想把每个人都绑起来,陈诚等人说:“你不能绑我们,你是国军,我们也是国军,你有什么资格绑我们,叫你的长官来。” 正在吵闹的时候,张学良来了。张学良一进来就先敬礼,对大家说:“对不起,有误会”。 接着,张学良就说:“我来兵谏,我要请委员长抗日,要发表一个声明,请你们大家签个字,就好解决。” 在场的人纷纷议论,说了诸如“你也是军人,你是副司令,你有话说也不能绑我们啊”一类的话,说了半天也没结果。 张学良耐心解释了好长时间后,开始让大厅的被扣大员们在声明上签名。张学良第一个就叫陈诚签名,陈诚是蒋介石的心腹嫡系,他面露难色,但最后还是签字了,其他人一看连陈诚都签字了,也就都签了字。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戴笠曾向蒋介石密报签字的事情,蒋介石听了后,无奈地说:“这种情况,枪口下签名的不算,连辞修(陈诚字辞修)都签了。” 签完字后,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人被软禁在大厅,有人表示要回房间换衣服,看守士兵不允许。一个军官向张学良汇报后,张学良就命令给大厅的每个人送一件长袍。 当时,国民党25军军长万耀煌也在西安,他的部队就驻扎武功一线,蒋介石到西安后,任命蒋鼎文为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万耀煌在任命发布后,敏锐地嗅到蒋介石这是准备让蒋鼎文取代张学良,所以他急匆匆赶到西安,去见蒋鼎文以联络感情。 “西安事变”发生时,万耀煌也被抓,被抓时他的夫人躲在柜子里面,杨虎城部队的一个营长,打开柜子把她抓到了。万耀煌的妻子胆子很大,也不怕士兵,她话多得要命,吵嚷着要回家。卫立煌等人就劝她,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讲话,但她还是喋喋不休。 闻讯赶来的张学良了解情况后,让士兵把万耀煌的妻子给放了,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万耀煌趁机偷偷对妻子讲:“回去以后,你就告诉我的部队,尽量往西安靠,你不要管我的死活了。” 万耀煌的妻子被放走以后,她骑着自行车回到万耀煌的军部,对师、团长们说::“军长说话了,不要管他,部队尽量往里靠。” 张学良、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时,手段还是很温和的,尽量减少了伤亡,对此,陈诚、蒋鼎文等人在后来的回忆中,也不得不承认。

0 阅读: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