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7月,于学忠来到北京见张作霖,张作霖大喜,说:“我和你父亲可是故交,当年都是宋庆的部下,你和我不是外人。” 于学忠原为军阀吴佩孚麾下的骨干将领,吴佩孚的部队被北伐军击败后,张学良给于学忠写了信,邀请他到奉系任职。于学忠的旧部当时被冯玉祥收编,但是彼此矛盾很深,旧部军官纷纷来找于学忠要求改换门庭,于学忠考虑再三,决定投靠张作霖。 和张作霖见面后,当于学忠讲到此来并无苛求,只求旧部得以安置时,张作霖说:“你可将部队整训后带往北方,之后军服、军饷及军械等均照奉军发给,具体事宜你可与小六子(张学良)接洽。” 于学忠当即去见张学良,张学良与其父一样,对于学忠的到来表示竭诚欢迎,并按张作霖之指令,任命于学忠为第二十军军长,于学忠由此率部正式转入奉系。 9月,于学忠晋升为陆军中将,12月,于学忠奉调河北省东光县,张学良亲临检阅部队。不久后,阎锡山率晋军攻入河北,奉军王树常部在完县一带御敌,张学良又调于学忠部赴援。于学忠接令后,以14小时行140里之的速度,日夜兼程,与王树常会师,击退晋军,张学良为之赞佩不已。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张学良闻讯火速潜返奉天。其间,在7月4日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之职,随之,于学忠被张学良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兼临绥驻军司令,驻防山海关、绥远一线,此时的于学忠,已经成为张学良最为信任的骨干将领之一。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受到阎锡山、冯玉祥等人的联合攻击,他深感势单力薄,为了扩充力量,蒋介石先后两次写信给于学忠,进行利诱。于学忠毫无动念,将信交付与张学良,并当即复信蒋介石,表明“惟张学良之命是从”。 9月,张学良公开支持蒋介石,东北军主力大举入关,不久后,就任海陆空军副司令(司令为蒋介石)。东北军主力入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冯玉祥、阎锡山被迫下野,蒋介石取得中原大战的胜利。 张学良率部进入平津后,负责北方善后,他向蒋介石举荐,任命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至此。 1931年4月,张学良在北平设立海陆空军副司令行营,这时投靠张学良的军阀石友三接受汪精卫的任命,突然举兵,企图占领平津。于学忠受张学良之重托,与王树常等部协同作战,大败石友三。 战后,张学良非常高兴,赠与于学忠一部最新七座别克黑色大轿车。这在东北军高级将领中,享此厚遇者,仅于学忠一人。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召开包括于学忠在内的高级将领会议,亟议对策,于学忠在会上慷慨陈词,力主“集中兵力,给敌人以痛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于学忠的主张未能被采用。 1933年3月,日军侵占热河,舆论大哗,蒋介石乘火车来到石家庄,率何应钦、宋子文会晤张学良。 见面后,蒋介石向张学良说:“热河失守,舆论攻击我们两人,宛如我俩同乘一只小船,本当同舟共济,无奈风浪太大,应先下去一人,以息愤怒浪潮,否则事必同遭沉没。” 张学良当即慨然说:“东北丧失,我早想引咎辞职,热河丢失,更系责无旁贷,请即免我的本兼各职,一申纲纪,二振人心。”几天后,张学良辞呈核准,他开始交代事务,准备带着家人前往欧洲考察。 在张学良临走时,他对东北军作了安排。当时整编后的东北军有6个军:第四十九军,军长刘多荃,辖第105师和第109师,师长分别为高鹏云、赵毅;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辖第113师和第114师,师长分别为周光烈、牟中珩;第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辖第116师和第130师,师长分别为周福成、朱鸿勋;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辖第111师和第112师,师长分别为常恩多、霍守义;第六十七军,军长吴克仁,辖第107师和第108师,师长分别为金奎壁、张文清;骑兵第二军,军长何柱国,辖骑兵第3师和骑兵第4师、第6师,师长分别为徐良、王奇峰、刘桂五。 原由东北义勇军编成的冯占海的第六十三军番号被撤销,仅保留了第九十一师。还有后来“西安事变”发生时,叛离东北军的第106师和骑兵第10师,师长分别为沈克、檀自新;炮兵第六旅和炮兵第八旅,旅长分别为黄永安、乔方,这些人后来都依附蒋军另立门户。 为了在自己走后便于控制,当时东北军总计有26万人,张学良将其缩编为4个军,其中于学忠部为第51军,万福麟部为第53军,何柱国部为第57军,王以哲部为第67军,万福麟、何柱国、王以哲这三个军总兵力计9万余人,其余的东北军大约17万人,张学良统一交给于学忠指挥。 此外,张学良还有他的警卫师105师,该师是由东北军各军师中精挑遴选而成,资金积累精良,编制整饬,实力超过一个军,张学良也一并交于学忠指调。 临别,张学良还特意嘱托于学忠:“我出国后,凡属自关外流亡到平津、河北各地的东北军军政人员,请多为关照。” 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将东北军指挥大权交给于学忠,而于学忠也不负期望,在张学良回国前,牢牢地替他掌控着这支部队。
忠良之将,于学忠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