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右翼的崛起 20世纪50年代初期,印开始建立工业城镇,工人阶级的出现壮大左翼政党势力,印度共产党(CPI)是当时的主要在野党。 50年代中后期,印度确定了优先发展国防重工业的战略,并且在外交上与苏联亲善。到1991年时,印度已经有246家中央直属企业,邦一级的国企数量则更多,在经济领域有绝对优势。 八十年代开始,印度政府长期对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原料进行价格补贴,生产原材料的国企长期亏损。国防开支逐渐膨胀,赤字逐步扩大。时任总理拉吉夫·甘地放宽进口限制,却恰逢海湾危机,印度作为贫油国家的逆差进一步扩大。 80年代中后期,有组织的工人阶级与非正规部门工人的数量此消彼长,印农民自成“新阶级”,其中许多人转为右翼。左翼旨在对抗帝国主义。右翼却抓住主要矛盾,将维护“印度教民族主义”定义为印最主要的民族问题。 1991年,尼赫鲁·甘地家族后继无人,国大党资深元老拉奥成为印度总理。拉奥政府减少补贴,压缩军费,出售一部分国企,贬值卢比刺激出口的同时限制进口。大力吸引外资,在34个民用行业中,外资最高占比51%。不再限制私有银行的发展。但印度改革起步太晚,错过了产业转移浪潮,民众的生活受到冲击。 1998年金融危机,长期批判经济改革政策的印度人民党创始人瓦杰帕伊成为总理。为了应对自由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瓦杰帕伊用就业为导向的经济增长代替以生产为导向的经济增长,并提出了消灭贫困的目标。经济改革也必然带来贫富分化,印人党把权柄重新交回国大党手中。 2004年,印度经济改革之父辛格当选后,放慢了改革的速度,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增值税,减低消费税以促进内需,进一步为私营企业松绑,推动印度企业出海。降低进口税控制通胀。韬光养晦地度过了08年金融危机。 2014年,得益于社会矛盾剧烈,民族情绪高涨,莫迪赢得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