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游客俞先生在桂林骑电动车游玩时,遇到了一件让他愤怒的事情。他在便利店充电桩为电量仅剩39%的电动车充电,结果显示电量充至93%,共充电40.564度,需支付50元。然而,俞先生的电动车电池容量为50.3度,理论上仅需充电27度左右,这让他对充电桩的计费产生了怀疑。 俞先生找到商家理论,却遭到商家的无理指责,称他是同行故意捣乱。商家不仅未对异常计费给出合理解释,还抛出“不同地区、不同天气充电量会有偏差”的荒谬理由。俞先生无奈投诉,此事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共鸣。 很多网友表示,自己也曾遭遇过类似情况,只是没有像俞先生这样较真。大家认为,这背后可能存在行业不规范、商家故意在充电桩上做手脚牟取暴利的问题。 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不良商家确实会在充电桩上动手脚,如修改计费程序、利用技术漏洞等,这些“隐形收费”手段让消费者防不胜防,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充电桩乱象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也损害了整个行业的信誉,让消费者对公共充电桩的信任度下降。公众呼吁监管部门出手整顿充电桩市场,严打偷偷收费的不法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维权意识,在充电时仔细查看计费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投诉。
桂林充电风波:游客质疑充电桩计费异常
历史社会录
2025-01-15 17:37:3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