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贺寿,可包拯忧伤地说:“儿孙皆已亡故,我无后了啊!”众人

历史有小狼 2025-01-15 19:47:49

包拯六十大寿时,众人向他贺寿,可包拯忧伤地说:“儿孙皆已亡故,我无后了啊!”众人都安慰他,此时,守寡多年的儿媳说:“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在北宋庆历年间,包拯的名声早已传遍大江南北。他为官清廉,断案明察,深得百姓爱戴。 包拯曾经是开封府尹,也做过三司使,但他从不以身居高位而骄傲自满。这样一位正直不阿的清官,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 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包拯成为朝廷重臣,深受皇帝信任。每当朝中遇到难断的案件,宋仁宗总是让包拯来审理。 随着年岁渐长,包拯已到花甲之年。按照古代的传统,六十大寿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节点。 这一日,京城的官员、亲朋好友纷纷前来为包拯祝寿。寿堂内,红烛高照,宾客满座。 然而,在这本该喜庆的场合,寿星包拯却显得格外落寞。他的目光时不时望向厅堂的一角,那里摆放着一张空着的椅子。 那把空椅子原本是留给他的儿子包繶的座位。可惜包繶已经离世多年,徒留下这份思念。 包繶是包拯和续弦董氏所生的长子,自小就聪慧过人。在宋仁宗的恩赐下,包繶很小就被封为太常寺太祝。 可天不遂人愿,包繶成婚才两年就突然病逝。更让包拯夫妇悲痛的是,没过几年,孙子包文辅也早早夭折。 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包拯却因为无后而愁眉不展。众人向他敬酒祝寿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儿孙皆已亡故,我无后了啊!" 席间的宾客听到这句话,都沉默了。对于古人来说,断后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 董氏生下包繶后,就再也没有怀上第二胎。如今包繶已逝,孙子包文辅也不在了。 包拯一生秉公执法,断案如神,可是面对无后这样的人生困境,却也无计可施。在场的宾客只能默默叹息,为这位清官的境遇感到惋惜。 就在宾客们不知如何安慰包拯之时,一位身着素衣的妇人站了出来。这位妇人便是包繶的遗孀崔氏,自从包繶去世后,她便一直守寡。 崔氏向包拯深深一拜,沉声说道:"公公,其实您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儿子,就在媳妇这里。"这句话一出,整个寿堂顿时鸦雀无声。 这个消息不仅让包拯愣住了,在场的宾客也都面面相觑。要说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包拯的一位媵妾说起。 这位媵妾名叫孙氏,原本是包拯第一任妻子李氏的陪嫁丫鬟。李氏去世后,孙氏一直在府中服侍。 等到包拯五十多岁时,孙氏才成为了他的媵妾。但是后来因为一些过错,孙氏被包拯赶出了府邸。 其实在孙氏被赶出府邸的时候,她已经有了身孕。只是这个秘密,除了崔氏之外,无人知晓。 崔氏虽然是包拯的儿媳,但她心地善良。她暗中派人照顾孙氏,不断送去钱财和衣物。 等到孙氏生下孩子后,崔氏更是将这个男婴接到自己家中抚养。在外人眼中,这个孩子是崔氏收养的义子。 崔氏一直将这个秘密藏在心里,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今日看到包拯为断后而发愁,她才决定说出真相。 在寿堂上,崔氏将这些年的事情一一道来。她说自己虽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但这些年来一直将包拯的小儿子视如己出。 听完崔氏的话,包拯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作为大理寺少卿,他一生断案无数,却不知自己府上还有这样一段隐情。 包拯和董氏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不但没有责怪崔氏,反而十分感激。 崔氏随即命人将这个两岁的男童抱了上来。孩子生得眉清目秀,举止端方,一看就知道这些年受到了很好的教养。 包拯仔细端详这个男童,越看越觉得像自己年轻时的模样。董氏也激动地拉着崔氏的手,连声道谢。 宾客们纷纷向包拯道贺,称这是上天赐予的寿礼。 这个年幼的男童就是包绶,从此他便光明正大地住进了包府。宋仁宗得知此事后,特意下旨赐予包家许多财物,并为年幼的包绶请来了启蒙老师。 包绶虽然年幼,但聪慧过人,特别是在待人接物方面酷似包拯。他虚心好学,严以律己,举止有度。 在宋仁宗的特别照顾下,包绶八岁时就已经官居八品。 可惜包拯未能看到儿子长大成人,在包绶五岁那年就去世了。宋仁宗亲自前来吊唁,看到年幼的包绶时格外怜惜。 包拯去世后不久,继室董氏也离开人世。从此包绶的生活起居全都由崔氏一人照料。 崔氏待包绶如同亲生儿子,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包绶也将崔氏视为生母,对她极为孝顺。 随着年岁渐长,包绶的才能逐渐显露。他继承了父亲的清廉作风,为官时从不贪污受贿。 包绶最终在开封最高学府里担任国子监丞,成为一名教育官员。他经常教导学生要以父亲包拯为榜样,清正廉洁。 在包绶三十岁那年,一直照顾他的崔氏去世了。当时崔氏已经六十二岁,包绶闻讯后连夜奔丧回到合肥。 包绶为崔氏戴孝守丧,恪守礼制。他时常对人说,没有崔氏就没有今日的自己。 后来,包绶被朝廷任命为谭州通判,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位。但他在赴任途中染病,最终不幸去世。 包绶去世时年仅四十七岁,他的包袱中除了任命状、书籍、文具和四十六枚铜钱外,再无贵重物品。

0 阅读:1384
评论列表
  • 2025-01-15 20:58

    小編胡寫亂編,包拯沒有斷後啊,超級富豪包玉剛就是包拯第……代之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