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在处理后事时,邓颖超说出了总理的三个遗言,然而,毛主席的反应却让人颇感意外,这是怎么回事? 1976年1月7日,开始,毛主席这边时不时会收到医院寄来的“文件”,这些文件包括总理的抢救方案以及病危报告。 当时,周总理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他的呼吸非常微弱,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昏迷状态。 这天晚上11点,周总理醒了一次,他轻轻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这没什么事,你还是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吧……” 说知,这竟是周总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在生命的最后,他依旧关心着其他人。 1月8日,这一天或许是中国人民最不愿意回首的一天,上午9点57分,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张耀祠把这一消息转达给了毛主席的护士小于。 小于怀着悲痛的心情把事情写在了一个纸条上,交给了另一位护士小孟,不过,小孟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主席,或许,她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午饭过后,毛主席简单休息了一会,一般来说,等到下午,小孟会给主席念一些文件,她趁着这个机会把周总理去世的消息说了出来。 “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去世”小孟用低沉的声音说道。 在听的过程中,毛主席紧闭着双眼,紧锁着眉头,小孟说完,主席的眼角里流出了泪水。 从始至终,毛主席都没有说一句话,或许,任何话都不足以表达主席此刻的情绪,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走过来,主席和总理两人的感情比海还要深。 也差不多是在这时候,周总理离世的消息传遍了中央,包括邓小平在内的老一辈革命家们纷纷来到医院。 在大家慰问邓颖超的时候,她给在场人传达了总理的遗愿,第一个,不建陵园,第二个,不骨灰不必保留,第三个,不开追悼会。 邓公听后,当即给出了否定的答复, 因为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要送总理最后一程,就算中央同意,全国人民也不会同意。 但是,该如何遵从总理遗愿,邓公一行人也拿不定主意,只能交给毛主席定夺。 最后,毛主席怀着悲痛的情绪给出答复,只能同意不保留骨灰这一条。 那么,周总理的后事具体是如何处理的呢? 1月8日的夜里,工作人员整理好了周总理的遗容,与此同时,遗体告别仪式也提上了日程。 遗体告别仪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举行,出席的人有邓公、朱老总、叶帅、宋庆龄等人,另外,机关干部、学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也在北京聚集,现场人数足有4万余人。 仪式结束后,灵车缓缓向八宝山开去,道路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 1月15日,邓颖超把手搭在总理的骨灰盒上,说道:“恩来同志,你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你安息吧!”周总理的第一把骨灰撒在了北京上空,象征着总理与首都人民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二把骨灰,撒到了密云水库,按照邓颖超的设想,这里,既有水,也可以飘到长城内外,正好对应了总理的遗愿。 第三把骨灰,撒到了天津,在飞往天津途中,飞机内温度越来越低,几人换上大衣,相互依偎在一起,给悲痛的情绪增添了一丝温暖。 最后一把骨灰,撒在了滨州的黄河入海口,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或许,这就是周总理对黄河的“回报”。 周总理,就是一位把所有的对祖国对人民的爱都装在心里的人,最后又把世间所有的美好和祝福都献给了祖国大地!
1976年,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陷入悲痛之中,在处理后事时,邓
麻麻赖赖
2025-01-16 16:14:00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