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开始筹建汽车工厂,但在工厂选址的问题上,大家却出现了歧义,苏联专家在看过我国列出的备选城市后却直言不讳地表示:“这选址是完全错误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1901年,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有汽车驶入,而往后的50年时间里,中国本土汽车工业的发展却极为缓慢。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中国行驶的汽车品牌就有130余个,中国司机所驾驶的可是“万国牌”汽车。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那有了路呢,必须也要有交通工具,汽车不仅可以提高交通效率,还可以促进工业发展,因此,1950年初,毛主席访问苏联的时候,斯大林就明确表示,中国也需要建设一座汽车制造厂,而且规模必须要大。 可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怎么办呢?斯大林表示这都不是问题,苏联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毛主席回来后,立马把建设汽车厂一事提上了日程,这年4月份,“汽车筹备组”成立了,成员是从全国各地请来的机械专家,总共有几十人。 第一项工作当然就是选择地址,那么,专家们都选择了哪几个备选城市呢? 关于选址问题,组内展开了激烈讨论,在大家看来,选址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第一个是城市不能太落后,第二个是交通必须要便利,第三个是距离首都不能太远,第四个是选在大陆,尽量远离海岸。 经过层层筛选,大家确定了4个地点,一个就是首都北京,这也是大家觉得最有希望的地址,第二个是西安,第三个是太原,第四个是石家庄。 大家拿着这几个方案找到了苏联汽车技术专家沃洛涅茨基,想让他给出意见,可大家谁也没想到,沃洛涅茨基直接给泼了一盆冷水,这4个方案他一个都没看上。 为什么呢?因为建设汽车厂需要满足的条件很“苛刻”,并不只是单纯看地理位置。 在沃洛涅茨基看来,地理位置虽然也十分重要,但选址地区必须还要满足20吨钢产量、2万立方米木材产量等等条件。 对于钢产量这一条,北京就无法满足,对于木材要求,太原和石家庄则被淘汰,西安虽然不缺钢不缺木材,但交通相对不便,而且电力匮乏,也无法满足条件。 沃洛涅茨基明确指出,想要同时满足钢产量、木材量产、电能供应、交通便利这些条件,只有东北能做到。 紧接着,专家们进行商讨,最后一致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可这还没完,东北是个大范围,具体又该在哪里建厂呢? 具体选址同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城市规模必须要达标,铁路运输必须要便捷,还不能有地震史,否则会对工厂安全形成威胁。 专家们研究过后,给出了三个地方,长春、公主岭以及四平,紧接着,苏联方面专家对这三个地方展开了现场勘察。最终,位于长春的孟家屯车站一带被成功当选。 1951年11月份,在准备工作进行完毕后,中方与苏联方面签订了合同,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迈出了第一步。 按照合约,苏联帮助我们设计代号为“吉斯150”的卡车,目标是一年实现3万台的产量,相关技术设备全部由苏方提供,中方人员可以在汽车生产过程中学习借鉴技术。 就这样,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汽车工业逐渐走上正轨,靠着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汗水,现如今的中国汽车制造业才得以蓬勃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要忘了当年在长春的这个汽车厂,它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