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周总理出访印度尼西亚期间途经昆明,遇到了初恋女友张若名,他轻声地问道:“多年不见,愿回北京工作吗?”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唤醒了无数青年的爱国热情。 这一年,张若名,一个出身名门的女子,毅然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 与此同时,刚从日本回国的周恩来,也满怀救国抱负,来到天津南开大学继续学业。 两人在天津的革命洪流中相遇。 当时的天津,新思想活跃,学生社团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张若名、周恩来等人,还有一帮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一起创建了觉悟社。 张若名和周恩来在觉悟社里常一起交流,探讨革命情况,商量怎么救国家。 1920年1月,天津当局逮捕了参与请愿的学生代表。 张若名、周恩来他们拉起了一拨更大的人马,走上街头搞起了大游行,为了救他们的兄弟。 游行队伍到了直隶省署的大门前,发现门紧闭着,不让进。 周恩来果断行事,带着张若名等四位代表,悄无声息地从门缝溜进了省署。 可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全副武装的警察和军人。 他们被捕入狱,这场营救行动以失败告终。 狱中的日子虽然艰苦,却进一步加深了张若名和周恩来的革命情谊,也为两人日后感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920年11月,张若名和周恩来一同踏上了赴法勤工俭学的旅程。 远离家乡,他们依旧在寻找拯救国家的道路,一起奋斗不息。 张若名在法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凭借流利的法语和出色的交际能力,成为连接中法各界的重要纽带。 她聪颖好学,在留学生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五年的留法时光,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为理想奋斗。 革命中的友情慢慢升温,最后演变成了一段爱情。 邓颖超曾回忆,要是周恩来不是坚持单身,他和张若名简直太般配了。 历史就像滚滚向前的车轮,个人的命运常常不由自己掌控。 1924年,张若名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折。 张若名因为出身背景,在党内经常被查。 再者在法国参与政治活动时还被警察盘问和跟踪,让她承受了很大的委屈。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最终选择退出共产党,潜心学术研究。 而周恩来,则坚定地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他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 他觉得,理想的终身伴侣应该是一个与自己步调一致、并肩作战的革命伙伴。 两人的选择,注定了他们爱情的终结。 周总理回国参与革命后,和张若名的联系就断。 而张若名则继续留在法国,并在那里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杨堃。 1930年,张若名与杨堃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杨堃是一位杰出的民族学家,张若名则在学术领域不断探索,两人琴瑟和鸣,相濡以沫。 周恩来和邓颖超成为了革命夫妻。 张若名在学术领域孜孜不倦,周恩来则在革命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实现了人生价值。 1955年4月,周恩来在去缅甸参加万隆会议的路上,在昆明停留时,特意拜访了张若名夫妇。 阔别多年,老友重逢,感慨万千。 周恩来代表邓颖超向张若名问好,表达了对老友的关心和问候。 他们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聊聊对社会变化的看法。 周恩来鼓励张若名夫妇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这次昆明之约,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昆明解放后,张若名成为新中国的一员,她积极投身到教育事业中,为云南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她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并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张若名在北平日子过得紧巴,也没给日本人卖过力,硬是没丢中国人的脸。 她对自己的梦想和信仰从不放弃,哪怕面对压力也不低头。 张若名为了支持丈夫杨堃的民族学研究,便随他一同到云南大学开始了教书生涯。 她在云南大学教法国文学,还搞研究,为中法文化交流出了不少力。 周恩来在昆明与张若名夫妇的会面,不仅是老友间的重逢,更是对张若名在新中国的一种肯定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