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有限公司(银登中心)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全面展现了不良贷款转让市场的复杂景象。数据显示,该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不仅挂牌项目数量与金额呈现双增长态势,交易热度持续攀升,同时不良资产转让价格却环比走低。这一升一降之间,不仅反映出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努力与困境,也揭示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这一市场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与面临的挑战。
一、业务规模显著扩张,交易热度持续上升
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活力四射。挂牌项目数量一路飙升,达到443单,创造了自2021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单季的最高纪录。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按未偿本息口径)同样不甘示弱,攀升至1234.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6.66%。
随着挂牌量的迅猛增长,不良贷款转让的成交表现同样亮眼。四季度成交项目数量达到359单,成交金额为981.7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34.96%、55.68%。市场交易热度急剧升温,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已然成为金融领域的焦点。
惠誉评级亚太区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徐雯超指出,近年来银行新生成的不良贷款始终维持在高位。在此严峻形势下,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成为银行加速处置存量不良贷款的有力武器。通过高效盘活存量资产,银行能够将总体不良率稳定在相对合理水平,从而契合监管要求。这一内在需求,无疑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的持续扩张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时间的长轴来看,自2021年试点工作启动后,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稳健态势。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总计2861.9亿元,相较2023年增加了1331.6亿元,增幅高达87.02%;挂牌项目数量总计1041单,平均每日约有3单不良贷款项目“上架”待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银登中心历年数据发现,无论是挂牌量、挂牌金额,还是成交量、成交金额,2024年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都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在不良贷款转让方中,股份制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充当了主要的出让主体。2024年,这些机构全年未偿本息成交规模分别为1125.4亿元、414.4亿元、352.5亿元、296.8亿元,分别占全年未偿本息总成交规模的49.84%、18.35%、15.61%、13.14%。
值得注意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中的东融科技等消费金融公司在不良贷款转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具有小额、分散、面向个人消费者的特点,这使得其不良贷款的产生和处置与银行有所不同。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贷款规模也在逐渐增加。通过参与不良贷款转让市场,消费金融公司能够及时清理不良资产,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降低潜在风险。例如,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在不良贷款转让过程中,利用自身对客户群体的深入了解,为受让方提供更详细的客户信息,提高不良贷款的回收效率,从而增强了自身在不良贷款转让市场中的竞争力。
此外,1月13日银登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机构新增17家,总数达到999家。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随着开户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多,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借助批量转让等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以维持较低的不良率。这正是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3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6%。
二、转让价格环比下滑,供需失衡成主因
在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不良资产转让价格和本金回收率却整体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走低态势。
依据银登中心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无论是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还是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本金回收率相较于三季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意味着在不良资产金额固定的情况下,不良资产的转让价格环比降低。
以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为例,2024年四季度,其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本金回收率分别为4.8%、7.3%,与三季度相比,分别下降了1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平均折扣率在4%至6%之间波动,平均本金回收率在7%至10%区间波动,整体转让价格不足未偿本息或未偿本金的一折。
此外,2024年四季度,单户对公不良资产的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本金回收率分别为39.8%、48%,较三季度均有所下滑。而批量对公不良资产在四季度的平均折扣率和平均本金回收率分别为18.6%、28.1%。
徐雯超认为,个贷中的非抵押类资产,如信用卡不良等,由于缺乏抵押物,本身回收率就较低。当前,部分人群还款能力恶化,进一步拉低了实际回收率。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不良贷款转让价格不理想,主要根源在于不良资产的供需关系。徐雯超指出,一方面,不良贷款生成速度加快,加之众多商业银行出清不良的意愿增强,导致市场上不良资产的供应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不良资产包的需求量难以消化如此庞大的供给量。在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下,折扣率自然处于低位。
对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不良资产转让价格的走低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一些专注于不良资产处置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资产管理公司,原本希望通过低价收购不良资产,经过专业的处置和运营后实现资产增值。然而,当前较低的转让价格意味着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获取相同规模的不良资产,同时回收成本和风险也相应增加。而且,由于市场上不良资产供应量过大,竞争激烈,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收购不良资产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需要更加精准地评估资产价值,提高自身的处置能力和效率,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等在近期研报中分析指出,202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生成率有望实现稳中下降,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也将持续加大。在重点领域风险有望得到缓释的同时,前瞻性指标以及零售领域不良贷款率仍需重点关注。
综上所述,2024年不良贷款转让市场在业务规模上实现了显著突破,但也面临着转让价格下滑的困境。在这一过程中,非银行金融机构既发挥着重要作用,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金融机构需在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的同时,密切关注市场供需变化,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处置策略与定价机制,以促进不良贷款转让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