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让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患者医疗成本降了多少? ! 去年12月,在第十批中国药品集中采购中,所有原研药企或放弃竞标或象征性报价,最后无一中标,引发巨大的舆论关注。这意味着,集采之下,药品价格像坐了“跳楼机”,进口药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快没了踪影,患者或可能无法再在医院开出原研进口药了。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政策对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集采的推进,国内药厂竞争机会增多,而进口药因其研发投入大价格高,在以价换量的集采规则下难以和仿制药竞争,且部分企业不愿降价参与集采,逐渐无法进入集采名单。一旦仿制药进入集采获得公立医院采购份额,医院在完成集采量前基本不能开具未进入集采的进口药,这使进口药市场空间被压缩,利润减少,更多进口药退出市场。 集采对进口药在中国市场影响多方面。 一是压缩市场份额,如礼来的再普乐、卫材的波利特等药物集采落选后在公立医院供应减少甚至退出,市场份额被仿制药挤占。 二是打乱企业在华战略部署,短期企业收缩市场,长期一些外企担忧或重新评估中国市场前景,甚至考虑缩减投入或转移布局。 三是促使市场竞争加剧,大量仿制药进入市场打破进口药垄断,进口药需重新思考竞争战略。 集采从多方面降低患者医疗成本。 一是以量换价机制直接砍低药价,第十批集采中很多企业产品降幅超90%。 二是节省药品流通环节成本,减少中间环节,药企直接对接医疗机构,避免层层加价。 三是促进同类药品竞争拉低价格,企业为中标降低报价,整体拉低患者购药费用。 进口药退出中国市场后患者医疗成本降低幅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药品价格差异看,进口药价格高,若被低价仿制药替代,用药成本会显著降低,但部分患者因信任或依赖仍会自费购买进口药。从疾病治疗整体花费看,进口药多用于重大和慢性病治疗,被替代后可减少医保和患者家庭支出,但若无合适替代药会有新的费用增加风险。 从不同支付方式看,自费患者使用低价药直接降低成本,医保患者需根据具体政策计算成本降低幅度。 案例分析也体现集采影响。如辉瑞希舒美在阿奇霉素市场,因高价未入选集采,公立医院使用受限,患者换用国产药降低成本,虽小部分患者反映国产药效果略逊但整体降低成本。默沙东维康特甲肝疫苗因不适应集采竞争环境退出市场,居民接种成本降低,虽部分家长担心国产疫苗质量但整体人群受益。 集采前后不同类型患者医疗成本对比明显。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集采前使用进口药月花费100元,集采后换用国产仿制药仅需10 - 20元。大病重病患者如肿瘤患者,进口药一个疗程上万元,集采后有替代药物使疗程费用降至3000 - 5000元。普通疾病患者如感冒消炎用药,集采前进口药50元一盒,集采后换用国产仿制药5 - 10元,总体人群此类疾病用药成本降低。 欢迎全国药商 又一轮囤药 药价有何玄机 现在的药吃不起 进口药退出 药物降价 药物质疑 进军世界医药 院外新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