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配做我们的稀土搬运工!”1970年,中国和法国普朗克公司谈判时,法国人无

任向前养护说 2025-01-18 12:23:42

“中国只配做我们的稀土搬运工!”1970年,中国和法国普朗克公司谈判时,法国人无视中国诉求,大放厥词,最终被一农民彻底打脸! 稀土虽然极为稀少,但它的应用却无处不在,是现代工业、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基石。稀土在精密仪器、军事装备、电子设备等领域的重要性逐年增加。 此时中国发现了位于北方的稀土矿床,其蕴藏量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九成以上,成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稀土资源宝库。 虽然资源丰富,但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允许自主开采和精炼这些稀土矿物,新中国的技术水平尚处于发展阶段,资金和设备匮乏,缺乏足够的能力去开发这块巨大的“金矿”。 因此政府决定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的方式,借助外方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尽快将这些稀土资源转化为实际产值,实现互利共赢。 法国普朗克公司是当时全球领先的稀土分离技术公司,其先进的分离技术在当时堪称世界顶尖。 中国与普朗克公司就稀土资源进行谈判,目的是通过合作引进技术和资金,将稀土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然而谈判一开始,就显露出双方在合作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普朗克公司要求中国只拥有矿山的开采权,销售权则完全归法国公司所有,而对于分离后的稀土,必须由法国公司进行加工,且全程不允许中国技术人员参与。 这意味着虽然中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却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甚至无法获得稀土精炼后的产品。 最令中国代表愤怒的是,法国人竟然不加掩饰地表示,中国最多也只能当他们的“搬运工”,这种言辞的傲慢和偏见简直让中国谈判代表难以忍受。 面对这样的羞辱,中国代表毅然决定中止谈判,法国人固然有足够的技术优势,但中国人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反而决心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凭借自己的力量掌握稀土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技术。 此时徐光宪,刚刚从江西的农场回到北京,他原本只是一名从事核能研究的科学家,对于稀土的开发并不具备直接的经验。 不过徐光宪却对稀土分离的技术充满兴趣,并认为中国完全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来掌握这一技术,而不必依赖外部力量。 徐光宪所采用的技术路线与当时主流的离子交换法截然不同,离子交换法是当时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稀土分离技术,但其效率和成本高昂,且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 徐光宪通过研究核燃料开发中的萃取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技术路线——串级萃取法。这种方法相比于离子交换法,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稀土的分离纯度,还能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 但这一设想并不被当时的同行看好,萃取浓缩技术涉及到复杂的化学计算,许多人认为徐光宪的理论虽然新颖,但却缺乏实践的可行性。 因此他的团队并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反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可徐光宪并未因此气馁,他坚信自己能够为中国的稀土开发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12年的漫长时光里,他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地进行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不断优化技术方案,甚至不惜进行反复的推翻和重建,逐步克服了技术上的一个个难关。 终于在1984年,徐光宪和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串级萃取技术,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证明,其分离出的稀土纯度远远超过了当时所有已知的分离方法,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具有极强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 这项技术一经问世,立刻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1988年,中国与日本在一次稀土技术交流会上相遇,在会上,日本代表还在滔滔不绝地宣扬他们的离子交换技术有多么先进,然而徐光宪却直接拿出了自己团队研发的稀土产品。 这一时刻,所有人都愣住了,现场一片沉默。徐光宪淡定地表示,中国的萃取技术不仅能够达到日本的技术水平,而且其纯度和效率已经远超日本的技术。 日本代表们无言以对,只能默默承认:中国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徐光宪和他的团队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更重要的是,借助这一技术,中国成功摆脱了长期以来低价出口原矿的被动局面。 中国开始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逐步向世界输出高价值的稀土产品,并迅速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了国防科技实力。 通过稀土技术的突破,中国在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竞争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支撑。

0 阅读:4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