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正值民国初建,社会新旧思想交织,大画家徐悲鸿的家中却上演了一出命运纠葛的悲剧。这一年,徐悲鸿的第一个儿子诞生,本应是喜悦之事,但徐悲鸿因对这包办婚姻的不满,对儿子充满了冷漠与排斥,甚至为他取了一个象征“倒霉和遭难”的名字——劫生。
徐悲鸿对这段婚姻的无奈与对儿子的冷淡,成为他心中一根难以拔除的刺。然而,随着时间流逝,他逐渐发现儿子在绘画上的天赋,心中开始有所触动。但命运弄人,劫生年仅7岁便因病夭折,这一打击让徐悲鸿深感悲痛与后悔,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自私与冷漠。
劫生的死,不仅带走了徐悲鸿可能培养出的绘画接班人,更让他深刻体会到个人自由与幸福不应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这段经历,成为徐悲鸿艺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让他更加关注人性、关心他人,主张艺术应为人民服务。徐悲鸿与儿子劫生的命运纠葛,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内心挣扎与觉醒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