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1位老部下提着一桶香油,前来看望原潍坊军分区司令张耀汉大校。张司令眉头紧皱,严肃地问:“你老实告诉我,这是不是你揩的老百姓的油啊?”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潍坊军分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身着朴素军装、发色斑白的老人,正是曾经的老部下。虽然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但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依然闪烁着对昔日首长的崇敬之情。 老部下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张耀汉大校的府邸。推开院门的刹那,老部下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而院子里正在读报的张司令,听到动静后抬起头来,同样报以亲切的目光。自打张司令1964年离职休养后,二人已经很久没见了。 可当老部下提着一桶香油走进屋时,张司令的脸色却骤然紧绷起来。他用审视的目光打量着那只油桶,严肃地问道:"老刘,你老实告诉我,这桶油是不是你揩的老百姓的油啊?"语气中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 "揩油",这个词让老部下一时哑然。他怎么也没想到,时隔多年,张司令见到自己的第一句话,竟是质问自己是否揩了老百姓的油。老部下心里五味杂陈,一时竟不知该如何作答。 其实,张司令何尝不明白老部下的心意呢?作为部下的他,千里迢迢来看望昔日的老首长,又怎会不带些孝敬的礼品?但张司令之所以如此发问,是因为他对"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作风有着刻骨铭心的坚守。 张耀汉的一生,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紧密相连的奋斗史。他从一名旧军队军官转变为坚定的共产党员,投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 张耀汉早年接受传统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1916年,年少的他投身军旅,走上了一条与军队和战场结缘的道路。他曾在国民党十九路军中担任炮兵连连长,这段经历让他掌握了军事指挥的基础,锻炼了出色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然而,国民党内部腐败严重,军阀混战不断,民生凋敝,这些都让他逐渐产生了不满情绪,开始反思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1935年,张耀汉选择辞去职务,回到家乡,重新审视社会现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革命精神日益深入人心。1936年底,他与共产党员于子元取得联系,开始接触党的进步思想,思想上逐渐发生转变。1937年2月,张耀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道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家危亡之际,张耀汉挺身而出,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斗争中。1938年,在爱国人士杨履谦组织的王浩屯抗日联合会中,他被党组织委任为抗日自卫队副大队长,迅速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带领自卫队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势力,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张耀汉积极扩大队伍,整合零散武装力量,形成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抗日力量。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考城抗日县政府成立,张耀汉被任命为县大队大队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县的抗战工作。他带领部队开展战斗,袭扰敌人的补给线,打击伪政权,充分利用游击战术在敌后战场展开活动。1939年,这支队伍被改编为冀鲁豫支队三大队,张耀汉升任副大队长。他带领部队在冀鲁豫边区频繁活动,与日伪军展开激烈斗争,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春,张耀汉奉命回到鲁西南,担任独立团团长。在这一阶段,他更是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卓越的斗争精神。他带领独立团在复杂的敌后环境中,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斗,粉碎了日军的多次围剿。同时,他积极发动群众,发展地方武装力量,使鲁西南的抗日斗争力量日益壮大。 1942年,张耀汉出任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副司令员,领导部队进一步加强敌后战场的防御和作战。在这一期间,他不仅组织军民协同作战,还注重根据地的建设和群众工作的开展,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1943年冬,张耀汉被任命为冀鲁豫边区第七专署专员,这标志着他从军事指挥员逐渐向地方行政管理者转变。他在新的岗位上,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领导边区的经济生产、减租减息等各项工作,带领群众渡过了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耀汉继续投身于解放战争,担任晋冀鲁豫军区一纵队梯队司令员,参加了多场重要战役,包括邯郸战役、豫北战役以及著名的进军大别山。1949年,张耀汉任菏泽军分区司令员,负责该地区的剿匪作战和社会秩序重建,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张耀汉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地方建设。他先后担任莱阳军分区司令员、潍坊军分区司令员,致力于部队建设和地方稳定工作。他在这些岗位上兢兢业业,注重加强部队与地方政府的协作,为巩固新中国的政权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1957年,张耀汉转入工业领域,担任济南军区莱芜钢铁厂厂长,随后又任青岛一二一疗养院院长,继续为国家建设服务。即使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实干精神,为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卫生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