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妈在那一年临近过年的时候,原本想买些年货,但看到超市里大米价格从平时的48元涨到68元,她心里不免有些不愿意。她决定不买这些涨价的东西。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家银行正搞活动:只要存够一定金额的钱,就能获赠10斤大米和两桶大豆油。贾大妈一下子动了心。
回到家,她开始翻找家里的存折。最终,她找到了两张:一张存了3万元,另一张存了3.4万元。加上随身带的现金,总共凑了79800元。她兴冲冲地回到银行,办好了定期存款,顺利地领取了活动赠品——大米和豆油。
几天后,贾大妈翻看存单时,发现金额显示的是79800元。她心里一紧,记得自己明明存了179800元。这可不对劲,她赶紧找到银行理论。银行经理被她一顿数落后,查看了当天的交易记录,确认金额没有问题。但贾大妈坚信银行搞了鬼,说她带了三张卡,加上现金,应该存了179800元。她认为银行吞了她的钱,要求归还10万元。经理急忙解释,称银行交易记录正常,没有问题。
无论经理怎么解释,贾大妈都不肯相信,还几次到银行闹得鸡犬不宁。银行的员工慢慢对此事见怪不怪,没有人再耐心听她的抱怨,甚至差点和保安发生冲突。最后,贾大妈决定把银行告上法庭,坚持自己的说法,要追回那10万元。
经过法院的一审和二审,法庭最终做出了判决。在整个故事中,贾大妈坚信自己的记忆,同时对银行的处理方式充满了质疑,即使面对不利的局面,也努力为自己争取权益。虽然最终的结果没有提到,但贾大妈的经历引发了大家对银行活动和个人存款细节核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