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孙传芳不顾手下劝阻,坚持要处死俘虏施从滨。本着内战原则,本不应该杀害同根血脉。嚣张的孙传芳置若罔闻,还变本加厉。 1925年的中国,军阀混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江浙一带的兵戈之声不断,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为了争夺安徽、江苏的控制权,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厮杀。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之间的权力之争。双方都将安徽和江苏视为必争之地,因为这两省不仅物产丰富,更是控制长江流域的关键。 在这场混战中,奉系军阀张宗昌派出了他的得力干将施从滨。施从滨时任山东军务帮办兼奉系第二军军长,是张宗昌倚重的将领之一。 张宗昌向施从滨许诺,只要能够拿下安徽,就封他为安徽都督。这个承诺让施从滨不得不接受南下的命令,带领部队与直系军阀孙传芳展开激战。 孙传芳此时已经在江浙一带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被称为"东南王"。他麾下兵强马壮,拥有五省联军的强大实力,在这片土地上几乎无人能敌。 战事一开始就呈现出胶着状态,施从滨的部队与孙传芳的军队在安徽境内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不料孙传芳早有准备,采取了三面包围的战术,将施从滨的部队逼入了绝境。 施从滨见形势不妙,决定乘坐铁甲车撤退。然而孙传芳更早一步就命人拆除了铁路轨道。失去轨道支撑的铁甲车顿时成了一堆废铁,翻倒在地。 孙传芳的部下也纷纷劝说,希望能够网开一面。但是傲慢的孙传芳对这些劝阻置若罔闻,他要通过处死施从滨来震慑其他对手。 最终,孙传芳下令将施从滨斩首,并将其头颅悬挂在蚌埠火车站。他还特意在头颅旁边挂上白布,用红笔写上"新任安徽督办施从滨之头"几个大字,以示警告。 施剑翘的复仇之路从父亲被害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这位年仅19岁的女子,从一个深居简出的闺阁千金,开始了惊心动魄的复仇历程。 起初,施剑翘将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堂兄施中诚身上。施中诚在张宗昌的提携下官至烟台警备司令,但随着官运亨通,他对复仇的态度逐渐消极。 1928年,施剑翘与山西军阀阎锡山部下的谍报股长施靖公相识并结婚。婚后施靖公当上了旅长,但对婚前承诺的复仇之事一再推脱。 为了实现复仇的目标,施剑翘首先解决了行动不便的问题。她到天津一家私人医院进行了放脚手术,将多年缠裹的小脚恢复成正常的形态。 手术过程异常痛苦,但施剑翘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她终于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行走和奔跑。 施剑翘的弟弟施则凡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给她带来了一把先进的勃朗宁手枪。她开始秘密练习射击,为将来的行动做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施剑翘打探到孙传芳已经卸任,在天津的居士林当起了居士。她开始仔细收集孙传芳的一切信息,包括相貌特征、日常习惯和活动规律。 她发现孙传芳每周三和周六都会来听经,乘坐车牌号为1039的汽车。虽然已经不再当官,但他仍然有众多卫兵保护。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施剑翘发现了一个重要细节。进入居士林后,孙传芳会让卫兵在外面等候,身边只带着家眷。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施剑翘和两个弟弟反复推演每一个细节。他们将行动时间定在了1935年11月13日。 这一天虽然下着雨,但施剑翘仍然决定行动。她看到孙传芳如常来到居士林,立即返回住处取来了藏在大衣内侧口袋的手枪。 复仇的完成并没有让施剑翘停下脚步,她将人生的重心转向了教育事业。在冯玉祥的支持下,她在苏州南显子巷安徽会馆创办了"从云小学"。 这所学校的创办初衷是为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育机会。从云小学招收的学生主要是贫民子弟、孤儿和流浪儿童,学生人数一度达到400多人。 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营,施剑翘不断奔波筹集资金。她成功邀请到了冯玉祥、周至柔等知名人士担任学校的名誉董事,为学校带来了重要的社会资源。 冯玉祥的加入还引荐来了更多教育界的名人。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成为学校的重要支持者,著名音乐家田汉为学校创作了校歌。 1948年,施剑翘曾远赴北平拜访徐悲鸿,为学校筹集资金。即便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她依然坚持等到募捐完成才回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施剑翘将目光投向了国防事业。1940年,她来到四川合川县,看到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在这期间,施剑翘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她帮助周恩来为起义飞行员刘善本的家属送去资助,冒着巨大风险完成了这项秘密任务。 1947年,她以访问董事的名义,借用空军的吉普车,成功突破特务的监视,将救助送到了刘善本家人手中。这次行动展现了她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施剑翘将从云小学无偿移交给苏州市人民政府。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苏州市第十五中学,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施剑翘被选为苏州市妇女联合会副主席,继续为社会服务。她积极参与社会工作,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1979年8月27日,施剑翘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她的一生经历了从复仇者到教育家,再到社会活动家的转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926年,孙传芳不顾手下劝阻,坚持要处死俘虏施从滨。本着内战原则,本不应该杀害
甜蜜游记
2025-01-19 15:50:58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