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2房老婆、生8个孩子,更令人没想到的是,他的妾室还是自己女儿的同学,最终马寅初活到100岁才走,但他的观点却悄然改变了无数60、70、80甚至是90后的命运.….. 马寅初,这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提出者,有着怎样的身世背景和人生经历呢?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他17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后来考入京师大学堂,又赴美国留学,可谓是学富五车。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主张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的婚姻生活却颇具传奇色彩。马寅初一生娶了两房妻子,第一房妻子早年病故,后来他又续弦娶了第二房妻子。更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二房妻子,竟然是他女儿的同学,这在当时可是一段佳话呢。马寅初一生共育有8个子女,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子女满堂,是个标准的大家庭。 那么,是什么让马寅初从一个大家庭的缔造者,转变为计划生育的倡导者呢?这还得从马寅初的求学经历说起。马寅初早年在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学习了人口统计学,了解到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带来的危害。后来他回国任教,目睹中国人口快速增长,感到忧心忡忡。 于是在1954年,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中国要实行计划生育的主张。他在文章中指出,中国人口众多,增长过快,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来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他主张提倡一对夫妻只生养一到两个孩子,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马寅初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马寅初《新人口论》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时中国还处在一穷二白的状态,刚刚经历了战争和动乱,急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生育越多劳动力就越多,对国家发展有利。因此,50-60年代的中国,还在提倡多生多育,甚至把生育孩子作为光荣的事情。 但是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经济虽有所好转,但仍面临着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的问题。加上当时中国妇女地位相对较低,很多农村家庭重男轻女,为了生儿子不断生育,最后反而陷入了生活贫困的恶性循环。有识之士如马寅初等人,开始意识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必要性。 1973年,中国人口已达到8.9亿,马寅初向党中央提交了《人口发展的控制问题》的报告,再次强调了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这一次,他的观点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的核心,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在城市推行较为顺利,但在农村却遇到了不小阻力。许多农村家庭传统观念深厚,认为多子多福,坚持要生儿子。国家为了推行计划生育,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如对超生家庭罚款、不给超生孩子上户口等,引发了一些基层矛盾和冲突。 但不可否认,计划生育政策客观上控制了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1982年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人口达到10.8亿,年均增长率为1.5%。而如果没有计划生育,这一数字会更高。专家曾测算,如果当年不实行计划生育,到2000年中国人口会超过16亿。可以说,计划生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程度和婚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生育意愿下降明显。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资源开始逐步减少。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就是允许夫妻双方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就可以生二胎。到了2015年,国家全面放开二孩,允许所有夫妻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2021年,国家又进一步调整政策,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并提出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措施,如产假延长、多子女家庭税收减免等。 从鼓励多生到计划生育,再到如今鼓励生育,中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当年实行计划生育,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压力,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果当年听任人口快速增长,中国很可能会陷入人口陷阱,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贫困加剧,经济难以发展,就像现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样。 反观现在放开生育,则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确保劳动力供给,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说到底,人口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是要根据国情变化,及时进行政策调整。这也凸显了制定人口政策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
“计划生育是否正确?”当年提出计划生育的马寅初,自己娶2房老婆、生8个孩子,更令
熹然说历史
2025-01-19 21:26:58
0
阅读:158
用户10xxx88
政策要根据国情变化适时调整。凭价一个政策好坏,要把政策放在实际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