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开国上将王震收到一封特别的来信,这封信是一位刚刑满释放的大地主写的,信中只有一句话:“您还记得45年前,那1000担救命粮吗?” 1945年,随着国民党政府决心加大对解放区的军事打击,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面对敌人的压力,解放区的指挥官王震果断采取了反击措施,指挥359旅开展了系列战斗。 在王震的指挥下,解放军迅速攻占了湖北枣阳,并在双沟、唐河、湖阳等地取得了显著胜利,为解放区军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后勤保障逐渐成为困扰部队的一大难题。12月初,解放军因战事需要整顿与补充兵力,决定撤回洛阳店进行修整。然而,长时间的战斗已经使得粮草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 由于大雪封山,原定的粮食补给计划被迫中断,给部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紧急问题,王震的部队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上,旅长郭鹏和政委王恩茂等领导一致认为,必须寻求地方政府的帮助,通过地方采购粮食来渡过难关。 会议后,解放军将这一请求转达给时任鄂北行署专员的李实。李实了解当地百姓的困境,知道由于长期战乱,百姓的存粮已经所剩无几。 面对这一困境,李实表达了自己的为难,但他清楚军事行动是刻不容缓的,解放区部队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整个战局的变化。于是,他承诺将尽最大努力帮助部队解决粮食问题。 经过短暂的讨论,李实决定不选择从国统区采购粮食,虽然这能迅速解决问题,但他深知这不仅需要大量资金,而且国共两党的紧张关系也使得这种选择充满风险。李实最终选择在当地寻找粮源。 然而,在这片土地上,他面临着一个更大的难题:如何在环潭地区找到可信赖的粮食供应商。正当李实心生困惑时,廖家的名字浮现于他的脑海。廖家父子是环潭一带的富豪,且拥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廖家还一直与新四军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尽管廖家当时的掌权人是一位年迈的老太太,但她不仅理解了局势,还毫不犹豫地同意借出粮食。老太太在得知解放军急需粮食后,立刻指示将粮食和猪只准备好,并通过牛车将这些物资送往359旅。 李实带着这些物资,怀着感动的心情赶往前线。在与359旅的将士见面后,粮食的及时到位极大鼓舞了士气,解放军随后取得了几场重要的胜利。 廖家在提供帮助的同时,也遭遇了国民党的威胁和压力,但廖复初坚决拒绝了国民党的要求,甚至在国民党进攻时冒着生命危险救回了三名共产党人的性命。 随着应城的解放,廖家人的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作为矿区的开明人士,廖复初不仅参与了由中国共产党主导的一系列会议,还多次受到人民政府的嘉奖。然而,廖复初的未来却因一次误会而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命运转折。 廖复初曾在膏盐矿自卫队担任队长,这一身份让他被抓进了监狱。尽管廖复初一直坚称自己支持共产党,并且曾为党做出过贡献,但战乱中的复杂情况使得他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多年后,廖复初偶然读到李实的文章《我为359旅筹军粮》,文章中提到的就是廖家曾在革命初期提供粮食的事迹。廖复初欣喜若狂,因为这篇文章提供了证明自己立场的重要证据。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当他找到李实时,李实已经因病去世,未能亲自为他作证。 失落之际,廖复初没有放弃。他转而寻求李实的朋友马希良的帮助。马希良,作为一位长期与共产党有着深厚关系的革命人士,对于廖复初的情况深感同情。马希良决定挺身而出,为廖复初申辩。 在了解了廖复初的经历后,马希良深知自己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来调查这件事。他想到了王震,一位与他有着深厚友谊的老战友。王震不仅在战争中有着卓越的眼光和判断力,还曾在马希良的写作上给予过很多帮助。 马希良最终给王震写了一封信,回忆起45年前廖家人曾经为革命事业提供的帮助,特别是他们无偿借出1000担粮食的事宜。他请求王震调查此事,并帮助廖家人解决他们的困境。王震收到信后,立即做出了回应,指示有关部门展开调查。 经过调查,事实逐渐明朗。199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2周年的庆祝日,廖复初终于得到了应城人民法院的宣判,法院撤销了之前的判决,确认廖复初并非反革命分子,而是革命的支持者。 参考资料:万卫平,王瀚林主编. 《百年王震》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