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4年9月,太监在给同治帝洗澡的时候,发现他瘦如骷髅,肩背等处有很多斑疹,同治帝当即宣太医李德立,李德立看后,心里一惊,根据李德立的经验,这斑疹可能就是梅毒疹。 同治皇帝年仅十九岁便驾崩。 历史官方记载其死因为天花,但此说法一直饱受争议。 同治继承大统于幼年,由于早年即位,他的生活始终处在慈禧太后的严密监控之下。 据历史记载,同治皇帝在青少年时期曾频繁出入北京的花柳巷,这些场所,按照不同的社会地位和需要,分为三个等级。 同治常光顾的,则多为第三等,这些地方不仅环境卑微,而且疾病传播的风险极高。 据宫内医生李德立的后代所述,同治皇帝实际上是死于梅毒。 1874年,同治帝在西苑遭受寒冷之苦后,身体状况迅速恶化,卧床不起。 皇宫中的太医们束手无策,纷纷展开紧急会诊。 随着同治帝的病情日益加剧,出现了四肢无力、高热和头晕的症状,身上还出现了红色的疹子。 这种症状令慈禧太后极为不安,因为前朝皇帝曾因天花夭折。 然而,经过仔细诊断,太医们确认这是由性行为传播的梅毒。 慈禧太后在得知真相后,命令使用治疗天花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同治帝本人却怒斥慈禧,认为自己并未患天花亡。 慈禧太后向外界宣称同治帝患的是天花,并进行了一系列仪式性的活动。 然而,这一切努力未能挽回同治帝的健康。他的身体逐渐被疾病摧毁,出现化脓的症状。 在同治帝病重期间,由于同治帝已无力处理朝政,他把处理奏折的权力交给了帝师李鸿藻和亲王奕䜣,但二人因深知权力斗争的危险而有所退缩。 慈禧太后不愿放弃这一机会,再度将自己推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最终,在同治帝病情稍有好转时,慈禧太后召集了群臣,通过展示同治帝憔悴的面容让大臣们心生恐惧,他们请求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通过再三的示弱和群臣的请求,成功地重新掌握了大清的政权。 在十一月末,同治帝先前症状有所缓解,红疹渐消,溃疡开始结痂脱落,但病情未得根治。 他全身剧痛难忍,腰腹部红肿不退,疾病迅猛发作,新的溃烂点频频出现。 臭气弥漫整个宫殿,太医们频繁使用拔毒膏,但仍旧无法遏止病情。 毒素由腰腹部向四肢乃至头部扩散。 太医们仍坚持使用天花的治疗方法。 朝中大臣们逐渐丧失了希望。同治帝的精神状态日渐衰弱。 病重时,他几乎全身溃烂,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 此时,皇后的处境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慈禧指责皇后不贤,将同治帝的疾病和荒废政务归咎于她,严令皇后不得再接近皇帝。 皇后又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委屈。 在得知同治帝病情恶化到影响五脏六腑,连牙龈都变黑的消息后,皇后焦急万分。 她费尽心思,终于通过贿赂太监获得了一次秘密探望的机会。 见到重病中的皇帝,皇后虽有心理准备,但面对满目疮痍的丈夫,仍是心痛不已。 慈禧对同治帝的态度让他深感伤心,他渴望有朝一日能康复。 在同治帝病情恶化的同时,皇后一直尽力照顾他,却也因此遭到慈禧的极大不满。 一次,慈禧发现皇后秘密探望皇帝,慈禧的怒气爆发,她冲入寝宫,严厉惩罚皇后。 同治帝暗中指示信任的臣子,准备遗诏,意图安排皇后的安全并决定王位的继承人。 他选择了多罗贝勒载澍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遗诏准备好后,同治帝将其交给了信任的大臣。 然而,慈禧在得知遗诏内容后,怒不可遏,她立即下令销毁遗诏, 同治十三年,未满二十岁的同治帝病逝。 同治帝死后,慈禧过更加高效的控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他的皇后阿鲁特氏因为同治帝的去世而悲痛欲绝,她日夜以泪洗面,然而却被禁止参与丈夫的丧礼,甚至被限制在宫中不能外出。 慈禧对阿鲁特氏的压制达到了极致。 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无力改变女儿的悲惨命运,只能通过送来的空食盒暗示女儿应选择绝食。 然而,阿鲁特氏在得知自己怀有同治帝的遗腹子后,决定坚持下去。 慈禧为了权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孙子,她断绝了阿鲁特氏的一切供给,几个月后,阿鲁特氏含恨而终。 在阿鲁特氏去世后,慈禧追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并且将她与同治帝合葬。 阿鲁特氏即便最终被追封为皇后,也未曾有过太后的尊号。 参考文献:[1]同治皇帝的婚姻档案[J].紫禁城,2006,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