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共产党员白铁华在沂蒙山区被日寇抓住,鬼子用刺刀、烙铁甚至铁锨等一切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5-01-19 21:41:06

1941年冬,共产党员白铁华在沂蒙山区被日寇抓住,鬼子用刺刀、烙铁甚至铁锨等一切能找到的金属,烧红后烙在了白铁华身上,他疼的昏死过去好几次,却始终没向鬼子张嘴。因为鬼子问他的是:谁是他的同伙?群众中谁是共产党员?谁在帮共产党办事? 1941年的冬天,比往年更加寒冷。在沂蒙山区的某个角落,白铁华不幸落入日寇之手。敌人妄图从他口中得知共产党的秘密,于是,刺刀、烙铁、甚至烧红的铁锨,一切能找到的金属工具,都成了他们残忍行刑的工具。 白铁华的身上,新伤叠旧伤,每一次烙烫都让他疼得昏死过去,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极限痛苦之下,他也没有向敌人透露半个字。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护同志,保护群众,保护那份心中的光明。 “谁是他的同伙?群众中谁是共产党员?谁在帮共产党办事?”敌人的咆哮回荡在阴暗的审讯室里,而白铁华,只是用沉默回应。他深知,一旦开口,就意味着更多的同志将落入敌手,遭受同样的折磨。 于是,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承受这一切,哪怕代价是自己的生命。这份坚韧,这份忠诚,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也让敌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与挫败。 几天后,白铁华因伤口感染,生命之火已近乎熄灭。日寇见他无利用价值,便将他像扔垃圾一样扔进了山沟。 外面气温骤降,小雨绵绵,白铁华的意识在模糊与清醒间徘徊。就在这生死一线之际,王换于的儿媳妇,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恰好路过,发现了这位奄奄一息的英雄。 她迅速跑回家,叫来了丈夫和小叔子,将白铁华抬回了王换于的家。王换于,这位年过半百的沂南县东辛庄村村民,早已听说了白铁华的事迹。 当她亲眼见到这位英雄遍体鳞伤的模样,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她紧紧抱住白铁华的头,让儿媳妇用小勺子撬开他的嘴,一点点地喂水,熬小米粥,加红糖,细心照料。 为了治疗白铁华的伤,王换于四处奔波,寻找草药、蜂蜜和獾油。她用草药熬汤给他喝,用草药汁擦拭伤疤,用蜂蜜和獾油涂抹伤口,甚至亲自照料他的大小便。 在王换于一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白铁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整整十二天后,他终于恢复了意识,能够开口说话。 在王换于家的日子里,白铁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他就像王换于的儿子一样,与他们亲如一家。 两个多月后,他才能下地自行解决大小便;将近七个月后,他的伤势基本痊愈。这段时间里,白铁华与王换于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见证了人间真情。 伤愈后,白铁华要返回工作岗位——大众日报社。临行前,他跪在王换于面前,泪流满面地喊了一声“娘”,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响头。 这一跪,是对救命之恩的感激;这一声“娘”,是对母爱的渴望与认可。从此,王换于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之后,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书信难通,白铁华与王换于一家失去了联系。但那份恩情,那份“母子”情,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镌刻在他们各自的心中。 岁月如梭,转眼间四十二年过去了。白铁华带着满头白发和媳妇,踏上了归途。 当他再次站在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家”门口时,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他跪倒在院子门前,喊了一声:“娘,不孝的儿子回来了。”然后,他就这样跪着,一步一挪地往院子里走去。 王换于,这位已经九十多岁的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头发灰白的白铁华。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交织成河。“母子”俩抱头痛哭,那份跨越时光的亲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白铁华的故事,是信仰与忠诚的赞歌,也是人间大爱的见证。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用血肉之躯捍卫了信仰,而王换于一家则用他的善良与勇敢,书写了一段人间佳话。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信仰与爱,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力量。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要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同时,让我们传承和发扬王换于一家那种无私大爱、乐于助人的精神,让这份温暖与力量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铭记于心。白铁华与王换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段不朽的传奇。 它让我们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人性的光辉以及跨越时光的深情。在此,我们向所有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们致敬,也向那些在生活中默默传递爱与温暖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故事。希望它能触动你的心弦,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那份久违的感动与思考。 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而英勇斗争的先烈们。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0 阅读:40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