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原云南军区司令的大儿子穿着破破烂烂,进城看望父亲。大儿子想要当工人,请父亲帮帮忙,替自己说一句话。司令听到大儿子这样想,只说:“这个事我办不到,也不会去办,你还是回乡种田吧。” 1959年的一天,一位衣着破旧的青年走在通往昆明城的路上。远远望去,他的背影略显瘦削,脚步却很坚定。这位青年就是李如龙,时任云南军区司令员李德三将军的大儿子。 李德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军事指挥官之一,其军事生涯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从八路军的参谋处处长到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再到太行纵队司令员,李德三在多个关键战役中都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不仅深谙作战指挥的艺术,也在极为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德三迅速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战斗中,任职于八路军第129师参谋处,随部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在这一时期,他参与了多次关键的战斗,如七亘村、黄崖底、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并为太行区的反“六路围攻”、晋东南的反“九路围攻”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指挥策划。作为参谋长,他注重战前的侦察工作,强调准确掌握敌情和地形,以便在实际作战中能够精准指挥。在多次的战斗中,李德三的预见性和战术素养为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确保了战役的顺利进行。 尤其是在太行区的反“六路围攻”和晋东南的反“九路围攻”中,李德三通过与刘伯承、邓小平等指挥员的紧密配合,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后勤、情报和战略上的优势,使八路军能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成功打破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围困。这不仅是战术上的胜利,也大大增强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为后续的抗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8年12月,李德三升任第129师参谋长,开始参与更多规模更大的战役。在这一时期,他的工作重心开始从局部战斗转向全面指挥协调,尤其在战前的侦察、战场形势分析以及作战方案的制定上,李德三展现了极高的战略眼光和缜密的思维方式。他注重司令部的业务建设,要求作战部署严密有序,并始终强调战前侦察的重要性。他经常亲自深入前沿,了解敌军动向,准确判断战场形势,为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指挥的战役提供了坚实的作战依据。 李德三的军事才能在百团大战、香城固战役、磁武涉林战役、白晋铁路破击战等战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他参与了这些战役的指挥工作,制定了多种有效的战术方案,协助刘伯承和邓小平等人成功打击了日军的补给线和交通枢纽。 1943年8月,李德三受命统一指挥太行、冀南军区及冀中警备旅等部队,发起了林南战役。在这一战役中,他成功歼灭了日伪军7000余人,为太行区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战争的推进,李德三的指挥作用愈发重要。1945年,他在晋冀鲁豫边区春夏攻势作战中,指挥太行军区部队进行了道清战役、安阳战役和大反攻作战,成功收复了大片失地。 同年,李德三升任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并在1945年9月兼任太行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反击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的上党战役。这场战役的成功,不仅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邯郸战役开始时,李德三冒险越过火线,与国民党新编第8军军长高树勋展开密切协商,成功推动该部起义,帮助解放军顺利击溃国民党军。这一行动,展现了李德三在政治斗争中的敏锐判断和灵活策略,也为中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局面。 这一天,久未谋面的大儿子李如龙不远千里来到昆明,想要寻求父亲的帮助。当父子二人久别重逢时,已是满头白发的李德三紧紧拥抱了儿子。他仔细端详儿子的模样,看到儿子身上打着补丁的衣衫,不由得心疼不已。李如龙见到严父也红了眼眶,但他很快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请求。 李德三沉默了片刻,随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爸爸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你的要求我不能答应,也不会去做。种田是光荣的,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你要踏踏实实回去,好好劳动,自食其力……" 临行前,李德三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积蓄,交到李如龙手中。他说:"孩子,农村的路途比较远,爸爸给你买辆架子车,运送东西也方便些。你拿这些钱,去买辆结实耐用的。以后生产队里有什么急活重活,你就主动去干,多为集体做贡献。日子虽然清苦些,但集体生产搞上去了,大家的生活就都能改善。" 李如龙接过父亲的钱,又听了一番嘱托,眼眶有些湿润。他知道,严父慈母的背后,是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以自己的双手,把农业生产搞上去,让父亲放心。 几年下来,李如龙虽然没当成工人,但他在农村干出了一番事业,也为集体做出了贡献。他时常想起父亲的教诲,感到无比欣慰。他明白了,种好田、多产粮,本身就是一种报国之志、强国之举,值得一辈子去完成。
1959年,原云南军区司令的大儿子穿着破破烂烂,进城看望父亲。大儿子想要当工人,
一更历史吖
2025-01-20 16:36:58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