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凌凤梧被人检举曾看守过方志敏,是敌特分子。不料,他淡定地拿出一张纸条,党组织认定他无罪,并放了他。 1950年10月,一张写有"木吾兄"的纸条,让凌凤梧躲过了"敌特分子"的罪名指控。这要从15年前说起。 1935年1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被国民党逮捕。2月2日,他被关进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狱中的方志敏每日伏案疾书,双脚却被十几斤重的脚镣紧紧桎梏,脚背青一块紫一块,肿得像馒头。 看守所所长凌凤梧巡视监舍时,看到了这位意志坚定的年轻人。 凌凤梧,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的一个布商家庭。自小在商贾之家长大,他的家庭并不显赫,但却充满了文化氛围,父母对教育的重视让凌凤梧自幼便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变迁中,凌凤梧始终保持着勤奋刻苦的态度,尤其在语言学科上展现了天赋和才华。 在浙江省立九中(即严州中学的前身)学习期间,凌凤梧凭借卓越的学习成绩获得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他的英语成绩尤为突出,这为他日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术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九中毕业典礼上,时任校长方赞修的一番话深深影响了他。方校长强调的“不做官,不做政客”的训诫,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方校长不仅仅是在讲解官场的官职与身份的区别,也是在告诫学生们要保持高尚的操守和独立的人格,这对凌凤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凌凤梧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了上海文生氏高等英文学校。虽然他才华出众,但由于家境贫寒,他很快便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辍学。尽管如此,这一挫折并未打击他的信心,相反,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学的决心。经历了这段艰难的时期后,凌凤梧于1922年进入浙江省立政法专科学校,专攻政治经济学。四年的大学学习,他通过不懈努力,顺利毕业并获得了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学历,这一背景为他后来的事业奠定了基础。 1927年,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凌凤梧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加入了国民党金华县党部,协助管理卷宗及文书工作。通过县党部执委、中共党员钱兆鹏的介绍,他顺利加入了国民党。然而,随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凌凤梧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巨大的波折。随着钱兆鹏的牺牲,所有通过他介绍加入国民党的人员的登记表被作废,这也使凌凤梧不得不离开了国民党。 退党后的凌凤梧并没有选择远离社会,而是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先后担任了小学校长兼教员等职务。在这一阶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同时,他也开始更多地接触到地方政府的行政事务。在工作中,凌凤梧始终保持着一颗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的心,他在不同岗位上都能出色地履行职责,赢得了上级和同僚的信任与尊重。 1935年,凌凤梧的职务再次发生变化。当时,他被任命为驻赣绥靖公署的上尉书记,并被暂时派往公署军法处下属的看守所担任代理所长。这个职务让他与更多的军事和政府事务接触,也使得他的工作环境和责任进一步复杂化。在这个特殊时期,凌凤梧面对的不仅是日益复杂的政治局势,还有日常行政管理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然而,他始终以冷静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应对挑战,表现出了极高的组织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 出于同情,凌凤梧来到曹振飞面前,婉言相劝:"曹长官,上面不是要我们想方设法劝降方志敏么?给他换个轻些的脚镣,正好表明我们的诚意。" 得了曹振飞的首肯,凌凤梧立即去找管刑具的黄克明,要来一副两斤重的脚镣。他亲自来到方志敏的牢房,为他换下那副十几斤的镣铐。 方志敏长舒一口气,感激地提笔写下:"谢谢木吾兄为我减轻脚镣之苦。倘若他日革命成功,我必当在史册上为你留名。" 从此,方志敏不仅可以轻松地在牢房里走动,而且写稿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几个月内,他竟写下近20万字的手稿,其中就有脍炙人口的名篇《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这些稿件,后来都是凌凤梧冒着极大风险,暗中交给方志敏的狱友,千辛万苦才得以传出狱外,辗转到了鲁迅、宋庆龄等进步人士手中,得以面世。 凌凤梧的经历反映了民国时期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轨迹:他在国家剧烈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学子,到一个身陷政治漩涡的普通公务员,再到一个承担实际工作与管理责任的官员,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与抉择。尤其是在当时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安,战乱不断,许多人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迷失方向,而凌凤梧则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和理想,尽管他并未走上显赫的政治舞台,但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在社会中发挥着作用。
1950年10月,凌凤梧被人检举曾看守过方志敏,是敌特分子。不料,他淡定地拿出一
一更历史吖
2025-01-20 16:37:02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