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春,秘书敲门,给副总参谋长聂荣臻送来1份死刑判决书。读完,聂副总长当即

每日一段历史 2025-01-20 17:10:58

1950年春,秘书敲门,给副总参谋长聂荣臻送来1份死刑判决书。读完,聂副总长当即泪洒当场,无奈提笔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秘书刚要出门,聂副总长嘱咐:“他是广东人,爱吃鱼,最后一餐给他多煮些鱼。” 1950年春天的一个午后,秘书轻轻地敲响了聂荣臻副总长办公室的门。他手中拿着一份沉重的文件——一份死刑判决书。这份判决书,将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秘书将判决书恭敬地放在聂副总长的案头。聂荣臻拿起判决书,仔细阅读着每一个字。判决书上清晰地写着:"沙飞,原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读到这里,聂荣臻的心猛地揪紧了。 沙飞是聂荣臻的老部下,一个聂副总长十分器重和爱护的下属。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沙飞曾随同聂荣臻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战士,却要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聂荣臻感到无比的悲痛和不舍。 聂荣臻默默地放下判决书,眼眶湿润了。聂荣臻虽然万般不忍,但为了维护军纪,他还是下定决心,在判决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秘书看到聂副总长泪洒当场的样子,不禁也红了眼眶。他默默接过聂荣臻签完字的判决书,正准备离开。这时,聂荣臻叫住了他,嘱咐道:"沙飞同志是广东人,最爱吃鱼。你去通知看守所,让他们给沙飞多做些鱼,给他一个饱饭。" 秘书点点头,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他知道,这是聂副总长对沙飞最后的一点关怀。一个喜爱吃鱼的广东人,在生命的最后一程,能吃上几口家乡的味道,聊以慰藉。这也是聂荣臻能为这个曾经的部下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沙飞,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中国革命摄影史上熠熠生辉。他是中国人民革命摄影的奠基人,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中国革命的重要瞬间,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影像。 沙飞出生于1912年的广东开平,原名司徒传。他自幼喜爱艺术,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在校期间,沙飞接触到了摄影,并迅速被这门艺术所吸引。他敏锐地意识到,摄影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记录历史、传播真相的有力武器。 1936年,沙飞创作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遗容及葬礼。这组照片不仅展现了这位伟大文学家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成为了中国摄影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它们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抗日战争爆发后,沙飞毅然加入八路军,将自己的摄影才华与革命事业完美结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冒着枪林弹雨,用镜头记录下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他的相机下,有英勇的八路军战士,有不屈的中国人民,也有日寇的残暴与野蛮。这些影像不仅是中国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战后,沙飞的才华得到了更大的施展。他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肩负起了建设新中国摄影事业的重任。沙飞提出了"摄影武器论",号召更多的人学习和运用摄影技术,用镜头为革命服务。他还创立了影像资料的保存制度,以"人在底片在"的精神,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这些资料成为了研究中国革命历史的宝贵素材,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晋察冀画报社工作期间,沙飞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摄影人才。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沙飞的事业,成为新中国摄影事业的中坚力量,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沙飞的摄影成就不仅体现在他拍摄的大量优秀作品上,更体现在他对摄影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上。他善于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镜头展现人性的光辉。他的作品不仅有着高超的技巧,更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和人文关怀。在他的镜头下,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崇高的尊严。 沙飞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他的一生,是与革命事业紧密相连的一生。他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一个民族走向解放的艰辛历程,也记录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他的作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记忆,他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遗憾的是,沙飞患有精神疾病,在一次病发时误杀了一名日本医生,最终被处以死刑。这个悲剧的结局,让人感到无比惋惜。但沙飞的革命事迹和艺术成就,却永远地铭刻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上。1986年,沙飞被平反昭雪,他的名誉得到了恢复,他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行。 沙飞的一生,是一个革命者的一生,是一个艺术家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他的作品,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珍贵记忆;他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缅怀沙飞,就是要学习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摄影艺术的无限追求。让我们继承沙飞的遗志,用手中的镜头,记录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