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红军在湘江战役后损失惨重,仅剩3万兵力,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央红军何去何从的问题上,毛主席提出了前往遵义、避开国民党重兵的战略,并最终得以采纳。然而,要想达到遵义,首先必须渡过被誉为“天险”的乌江。 乌江两岸的悬崖和湍急的水流使得渡江成为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传统的渡江方式—游泳和船只,都显得不现实:游泳过河危险性高且无法携带武器,现有船只又严重不足。在一筹莫展之际,一名年仅19岁的小战士石长阶挺身而出,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可行的方案。 石长阶自幼在江边长大,对渡江有独特的见解。他向陈赓提出,可以利用附近村庄的竹林,自制竹筏渡河。这个主意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并且毛主席下达了特别指示:砍伐竹子时要保护当地百姓的利益,必须得到村民同意,并支付竹子费。毛主席的细心安排,确保了红军在与当地群众的合作中获得了支持,甚至许多村民主动加入了砍竹子的行列。 有了足够的竹子后,战士们根据石长阶的方案快速制作了竹筏,并且在精锐部队的带领下,开始渡江。在此过程中,红军不仅要抵挡国民党军的攻击,还要利用竹子搭建浮桥。通过毛主席的巧妙指挥和战士们的英勇奋战,红军成功渡过了乌江,脱离了险境。 然而,战斗过后,毛主席得知石长阶在此次行动中不幸牺牲,深感惋惜,并感慨道:“红军中有神人。”石长阶虽年仅19岁,但其机智与勇敢为红军带来了转机,也为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19岁小战士石长阶与乌江渡江奇策
叨客文史呀
2025-01-20 18:43:11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