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安易俗社街区不要光看戏,易俗社博物馆也别有洞天! 去易俗社街

寄文三农 2025-01-20 23:16:42

去西安易俗社街区不要光看戏,易俗社博物馆也别有洞天! 去易俗社街区剧场看了2天戏,发现有个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顺便去里面参观了一下。没想到从头条朋友的文章中看到还有个易俗社博物馆。昨天下午看完戏4点半了,走进位于易俗社大戏台正北西一路的易俗社博物馆。 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以及王伯明、范紫东、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 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其百年历程,不乏经典故事。 一. 易俗社与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在杨虎城将军提议下,易俗社在自己的剧场里,以精彩的演出,吸引了随蒋介石从南京来西安的各位军政大员,起到了迷惑作用,很好地完成了在这一特殊时刻中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西安事变》“周总理”唱秦腔 1977年初,易俗社创作了秦腔现代戏《西安事变》,剧中的周恩来说陕西话,唱秦腔,是周恩来总理第一次以秦腔艺术形象的成功尝试。1979年,《西安事变》剧组赴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文化部为其召开了座谈会,文艺界知名人士、戏剧家曹禺撰文称:“用戏曲形式塑造领袖形象,塑造周恩来同志的光辉形象,秦腔《西安事变》是第一个。” 三.《白龙口》与刘少奇主席 1981年,易俗社又创作了一部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革命事迹的剧目一秦腔现代戏《白龙口》。同年10月3日,该剧赴京参加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后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首都各界近千人共同观看了演出。 四.政府接办-习仲勋同志的“一字之改” 1951年7月,中共西安市委批准易俗社成为西安戏曲界第一个国营剧社。7月1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和全体易俗社成员共同在易俗社剧场举行庆祝大会。 西北局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看到大会横幅上写着“政府接管易俗社”的字样时,立即指出:易俗社不属于反动团体,不能提“接管”,而应提“接办”。会后,习仲勋同志指示,易俗社由西安市副市长张锋伯直接领导,只能办好,不能办坏。

0 阅读:0
寄文三农

寄文三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