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会批评百团大战?多年后才发现伟人的高瞻远瞩 1940年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侵华日军在占领了广大国土后,为了巩固占领区,对八路军所在的抗日根据地采取"囚笼政策",企图利用重兵把守交通要道,切断八路军与外界的联系,最终消灭这支骨干抗日力量。 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坚持华北抗战的八路军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粉碎其围剿计划,八路军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役,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百团大战"的战役。 1940年8月至12月,在彭德怀和左权等将领的指挥下,八路军集中105个团的兵力,对平汉、正太、同蒲等多条敌军交通线发起了强大攻势。战役历时三个多月,共歼敌2.5万余人,毙伤日军1.2万余人,八路军也付出了1.7万余人的伤亡代价。 尽管如此,百团大战仍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它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迫使其抽调大量兵力防守,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百团大战极大地振奋了敌后军民的士气,展示了共产党领导抗战的决心和能力,有力地打击了投降派的嚣张气焰。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场威震华北的大战役,却在事后遭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甚至连毛主席都对此有些不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百团大战打得不好吗?还是毛主席不懂军事?多年以后,人们才逐渐读懂了毛主席批评背后的深意,理解了他之所以提出批评的远见卓识。 毛主席批评百团大战不是批评战役本身,而是战役的宣传。他指出,百团大战过于高调的宣传,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使日军意识到我军的强大,引起敌人对我军力量的重新估计,也激起了国民党对八路军的警惕和猜忌。 真正的战争,是需要长期潜心准备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八路军要做的是积蓄力量,伺机而动。如果高调宣传,就会把敌人的注意力引到我军身上,使我处于被动地位。为了一时的声誉,暴露了实力,最后可能会落得个损兵折将的下场。 那次百团大战之所以让毛主席有些不满意,主要是想给大家提个醒:做事不要太张扬,要懂得藏拙。一鸣惊人容易,百折不挠却难。要取得最后胜利,还得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这就是所谓的"韬光养晦",这正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精华所在。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在国民党统治区,一股反共逆流正在涌动。一些人借口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会威胁他们的统治,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百般诋毁、多方掣肘。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共在延安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整风运动。在这场思想大清洗中,一些高级干部对百团大战提出了尖锐批评。他们认为发动百团大战是错误的,是脱离全局的盲动。 对于这些质疑,彭德怀感到很委屈。百团大战,是军委和毛主席同意的,怎么打了胜仗反而成了错误呢?彭德怀决定找毛主席评理去。没想到,毛主席非但没有支持他,反而也批评了百团大战。 毛主席指出,百团大战的问题不在战役本身,而在于战后宣传过了头。大肆宣扬打了一个"百团大战",暴露了我军的力量。这引起了日本人的高度重视,致使敌人从华中华东大量调兵到华北,加紧了对根据地的"扫荡"。同时也刺激了国民党,使他们更加提防、限制八路军的行动。 毛主席的话,点醒了彭德怀。诚然,百团大战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但如果因此而忽视斗争的长期性,放松对敌斗争的警惕,贪图一时的虚名,最终还是要吃亏的。 毛主席批评百团大战,绝不是因为他不懂军事。恰恰相反,他是从更高、更远的战略高度,看到了这场战役宣传的负面影响。他深知,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保持清醒头脑,慎言慎行,不给敌人任何可乘之机。 这一点,体现在抗战后期毛主席对国共谈判的处理上。当时国民党已经摆出了反共的架势,但是毛主席坚持"理屈辞让",以退为进。正是凭着这种大智慧,共产党渡过了抗战最后的难关,为最后的胜利赢得了时间。 毛主席之所以批评百团大战的宣传,还有一层考虑,就是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深知,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如果我党一味强调自己的作用,就难免引起国民党的猜疑和不满,给他们反共的口实。为了顾全大局,有时候就得把功劳让给别人,自己多吃点亏。 毛主席这种压得住自己、顾全大局的胸襟和气度,正是一个大党大国领袖所必备的品质。他不是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小人,而是一个心系民族命运、始终不渝走民族独立解放道路的战略家、政治家。
毛主席为何会批评百团大战?多年后才发现伟人的高瞻远瞩 1940年的中国,正值抗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1-22 00:17:49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