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朋友问我,要不要全职带娃,其实我也没有答案。不过最近我遇到了一件事儿,带给我很多思考。
一个熟识多年的家长带娃来找我,14岁,看诊的理由是想让我劝劝娃少玩点手机、多看看书、多运动运动、洗洗脸、理理发。因为这些唠叨,来看门诊,是不是听起来很可笑,很烧钱。但经历过的人都能体会,青春期的亲子关系,有时就会这样,双方完全对不了话,不管道理是对是错,只要是对方说出来的,就天然抵触。双方价值观的抵触,本质上来说就是关系的抵触。
同样作为青春期娃的家长,我很理解她。因为相识多年,我也了解她,了解娃。她是个比我还忙的人,大半辈子的时间,基本都在为职业、为理想而奉献。娃幼时开朗活泼、各种运动都能轻松拿捏,是个懂事的小暖男。三年疫情,娃独自成长,吃外卖、上网课,跨越童年和青春期,完成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在妈妈眼里,他虽然长高了,但还是当年那个小娃娃。
我找了个理由把妈妈支出去了,诊室里只剩下我和娃。因为是一路陪伴长大,也因为我是个外人,所以娃对我特别礼貌和友好,也正是因此,我和娃才聊了很久。我们从歌星、聊到球星、聊到班级故事,聊喜欢的老师,聊不喜欢的老师,聊享乐,也聊理想,聊当下的自卑和懒惰,也聊内心的逃离和依赖。一场聊天,娃在我面前所展示出来的样子,和妈妈心里娃的样子,天差地别。整个过程,我既惊喜于娃的成长,也失落于娃的成长。我忽然意识到,在不经意的时光中,娃已经独自长大了,而我们还停在原处。在娃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曾经缺席的时间,已经被娃自己独自野蛮修补了。
陪伴,就像空气一样,当它存在时,看似没有价值,但当失去它时,才会察觉呼吸如此费力。那陪伴是什么呢?是监管,是评判,还是约束?其实都不是,陪伴就是,像空气一般的存在,是滋养对方,而不是毁灭对方。